那麼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呢?賴瑞.海特斷言是即使下了不好的賭注,也可能因為運氣好而大贏一筆。舉個例子吧!某個人喝酒之後,由於認為店家到家裡並不遙遠,所以選擇了酒後駕駛,而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賭注。發生事故的機率非常高,且會造成的是無法挽回的致命性結果。幸好那天運氣很好地安全到家了,但這真的是萬幸嗎?那個人會因為那天回家的過程中沒有造成任何事故,而變得對危險感到遲鈍。然而,帶著酒後駕駛這個魯莽的習慣,總有一天定會闖下大禍。假如持續地下出不好的賭注,最終隨著時間的流逝,根據平均法則無疑地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評價決策的過程與結果
我利用Iowa Gambling Task(IGT)評價在不確定性情況下的決策過程與結果,並將結果活用於臨床醫學。IGT是用於探索在不確定性情況下將如何進行決策的一種研究方法,最初是以實體卡片來進行研究,最近則主要透過電腦進行。本研究最初是為檢測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受損患者的認知問題而開發,該部位於大腦之功用為處理風險、恐慌、情緒及決策等。參與IGT實驗的人,只要在4張牌堆(A,B,C,D)中選擇其一,就會出現對應的數字,而實驗參加者可以有機會贏得或輸掉該數字的金額。(圖19)。
該研究觀察了實驗參加者約莫100次左右選擇卡片的過程及最終結果。在此過程中,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或眶額皮質受損,又或是以衝動選擇為主的實驗參加者,出現了以下結果:即使未來會面臨的損失更大,仍會選擇當前報酬較高的一方。當然,該決策的最終結果致使實驗參加者蒙受損失的情況居多。
由下方圖20可得知,實驗參加者選擇以Good表示的低風險、低報酬牌堆之比例為83%,選擇以Bad表示的高風險、高報酬牌堆之比例為17%,顯示了實驗參加者傾向於做出相對保守的決策過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則出現了更加保守的決策過程傾向,最終獲得690美元的報酬也是一個很不錯的結果。堅持不貪心選擇,因而獲得報酬的情況,正是圖中示例所示。
相反,圖21的參加者選擇以Good表示的低風險、低報酬牌堆之比例僅有46%,選擇以Bad表示的高風險、高報酬牌堆之比例則多達54%,顯示了參加者傾向於做出相對衝動的決策過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漸漸出現了較保守的決策過程傾向,但並未非常明顯。最終,結果也不盡理想,以損失8,310美元作收。
我曾發表過利用IGT針對賭博成癮者進行之研究結果。透過比較賭博成癮者和對照組的健康受試者,以研究血清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濃度和賭博嚴重程度指數PGSI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血清BDNF數值和IGT之間的相關性等方式進行。雖然研究過程中存在一些限制,但透過此項研究,我確認了以下事實:越是嚴重的賭博成癮者,比起未來能夠獲得的報酬,更可以看到為了獲得即時報酬而做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