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常有讀者寫這樣的信過來,有關原生家庭狀況不佳,年邁的父母從事高風險行為時,自己要怎麼樣去調整與應對?應該可以分享部分內容給專欄讀者思考:
「想請教畢大,若原生家庭造成風險(例如父母都沒足夠養老金),我是否有方法保存自己的積蓄?不會對他們完全不理,畢竟父母也還是有把我養大,但在嘗試規勸他們不要再亂玩股票(或期貨)不成後,我覺得不能一直犧牲自己成全他們,若我有下一代勢必更要劃清界線,不能任由他們這樣。
真的很痛苦,因為我在醫院上班當護理師也快要45歲了,職場生涯明顯差不多也就是這,轉職也困難,不同縣市的薪水差異頗大,我們這邊不比台北這麼高,年收有60~70算是很不錯。
爸媽之前為了還債已經把老家賣掉,每月租屋開銷我們做子女的平均分攤是還好,他們老人家身邊已經剩不到一百萬的存款(還有少許保險),一把年紀還想著要去投資股票賺錢,認為會賺,但現實狀況卻不是如此,帳戶的錢越來越少,而且弟妹也不如我經濟穩定,偶爾需要跟我這姐姐借錢週轉,我常夜晚感到心情煩躁,投資理財的學問網路都寫很簡單,可是實際卻是寸步難行,我到底應該怎麼走下一步?潛水多年的小讀者敬上」
其實原生家庭的狀況跟我們財富累積的相關性非常高度相關,我們20歲成年之後賺的錢,到了65歲退休,照理來說應該也有個2、3千萬(只談賺的部分),這都僅是用一般人的工作去試算,那高階工程師或醫師、建築師等等先不談。
一般人要把錢留下來的幾個困難處,大略可分為以下5點:
第一、上一代
第二、下一代
第三、購屋或租屋
第四、非必需消費品
第五、意外
現在步入少子化時代,不婚不生、已婚沒生的,兩個族群越來越龐大,那第二點的開銷自然就免了,但第一點卻是難以避免,有些提早思考退休生活的父母,並不會拖累到下一代,但也很多年輕時沒有努力賺錢,導致老了還需要不斷跟兒女拿錢的父母,這無形中當然會造成兒女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
就以最新公布的國人中位數年收入金額50.6萬來算,平均每月大約就是4.2萬,假如要給父母1萬,幫父母付房租1萬,那自己只剩下2.2萬,很明顯也讓自己陷入困境,這是家庭問題,本來就沒什麼標準答案,也曾聽過有人犧牲自己照亮父母,這都是個人選擇。
再來看第三點,這個購屋或租屋,基本上也是很仰賴原生家庭,例如原本家中在都會區就有房子的家庭,孩子剛出社會不需要房租,可以先住家中,這就幫助很大了,再來是購屋自備款,不談那些極富階層,可以直接買數千萬的房子給孩子那種,在目前台灣的社會中,爸媽多少贊助個一百萬或五十萬,這是常態,並不是什麼太稀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