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選擇指數的策略調整權重的主被動投資
第二種方式屬於策略性的調整,依照選擇指數的策略,採用不同的標準作為調整權重的依據。策略性的指數編製方法就有主動投資的加入,或者說是一種介於主動與被動之間的投資方式,因為會依照所選擇條件的不同來當做選股依據,或者進行權重的調整。比如「等權重加權」、「股利高低」、「基本面加權」等條件,過去大家常聽到的因子投資,也是屬於這種類型的投資方式,舉例說明如下。
(一)等權重加權:將投資組合的資金做平均分配,使每個股票的比重都相等,例如標普500的等權指數。
(二)股利高低:這種策略加權是按照股利的高低來調整,只要公司發的股利愈高,權重就愈高。比如「標普高股利指數」和「台灣高股息指數」,就是屬於這類型的編制方式。
(三)基本面加權:這是依照公司的各種基本面因素來做加權,例如營收、獲利情況,包含現金流、帳面價值等,像是「美國1000基本面指數」等。
所以,策略加權其實是透過一種主動策略的模式來篩選適合的個股,並依照各種不同的因素作為調整權重的依據。
三、不追蹤特定指數的完全主動投資
最後一種屬於完全的主動調整,前文中曾經提過,這也有可能是ETF的一種類型。這種ETF沒有追蹤一個特定指數來當做投資依據,而是由基金經理人主動操盤。其實這就和一般主動型共同基金的概念一樣,比如過去幾年方舟投資公司(Ark Invest)十分熱門的旗艦基金「ARK新興創新ETF」(ARK Innovation ETF,代號ARKK),就是屬於完全主動的ETF。所以投資人不要一看到ETF,就以為都是屬於被動投資,還是要進一步了解各別ETF背後的投資邏輯。
優先選擇市值型ETF,投資不確定性較低
前面講的幾種指數編制方法最大的差別,其實就在於主動投資參與的比重。從圖3可以看到,由左至右逐漸增加主動投資的比重。
比如市值型ETF就是屬於最被動的ETF,中間的策略型ETF開始加入主動的操作機制,最後再到連追蹤特定指數也沒有的完全主動型ETF,直接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操作。
那麼這些不同種類的ETF該如何選擇呢?從圖3歸納的特點來看,市值型ETF的管理費通常較低,週轉率也較低,因為以市值加權來說,大都是按季調整,而且成分股的比重不會一下子變化太大,所以交易次數和成本也會較低。
而愈偏向主動的ETF,管理費用就愈高,畢竟加入了主動策略的運用。而且它的週轉率相對較高,交易成本也就跟著提高。
如果從投資效益的角度來看,我通常會建議優先選擇市值型ETF,因為不僅具備前面講過的優點,投資的不確定性也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