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Google)的首席未來學家庫茲威爾(Ray Kurzweil)說,要是你能撐到 2029 年,醫學進展將會開始「每年讓你的預期壽命增加一年。我指的並不是你出生時所算出的預期壽命,而是從你現在年齡開始算,預期還可再活的平均年數。」好奇的讀者可以算一算,這種趨勢對全球人口增長會有什麼影響,但在這裡我要限定自己簡略回顧一下存活的實際情況。
在 1850 年,美國、加拿大、日本與多數歐洲國家的男女混合預期壽命達 40 歲左右,在那之後,數值的增長竟然接近完美的一條直線,幾乎變成兩倍。女性在所有的社會中都活得比較久,目前最長的預期壽命是日本的 87 歲出頭。
從 1950 至 2000 年,富裕國家老年人的預期壽命每年增加了 34 天,有鑑於此,這個趨勢很有可能會再持續幾十年。不過,如果沒有什麼重大的發現可以改變我們老化的方式,這個愈來愈長壽的趨勢一定會減緩,最後終止。
日本女性預期壽命從 1990 年的 81.91 歲增加到 2017 年的 87.26 歲,這條長期軌跡和一條對稱的羅吉斯曲線(logistic curve)吻合,而且已經很接近大約 90 歲的漸近線,其他富裕國家的軌跡也顯示出上限,愈來愈逼近。二十世紀的紀錄顯示出兩個截然不同的壽命拉高期:到 1950 年為止是較快速的線性增長,在半個世紀裡增加了 20 歲左右,接著就減緩下來。
如果我們離人類壽命的上限還很遠,那麼年紀最長的這群人記錄到的存活年數增加量就應該是最多的,也就是說,80 至 85 歲的人增加的年數應該會比 70 至 75 歲的人多。這也正是從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初期,在法國、日本、美國、英國所做的研究顯示的結果,不過在那之後,壽命增加的趨勢就一直處於穩定狀態。
基因也許沒有決定壽命的特定上限,就像沒有哪個遺傳指令可以限制我們能跑多快(參見〈流汗如何提升狩獵表現〉,第 38 頁)。然而壽命是從基因和環境相互影響產生出來的身體特徵,基因本身可能就帶進了生物物理學上的限制,如抽菸等環境的影響也會產生限制。
最長壽的世界紀錄是法國人卡爾蒙(Jeanne Calment),她在 1997 年以 122 歲高齡去世。不可思議的是,二十多年後她仍是史上活最久的人,而且比別人高出一截。(差距確實大得可疑;她的年齡甚至身分都引起議論。)世界第二高壽的超級人瑞在 1999 年去世,活到 119 歲,從那時之後就沒有人活到超過 117 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