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道路上違停問題嚴重,壓縮行人路權,一名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表示,觀察到日本許多人行道都有加裝圍欄,可以有效防止駕駛違規臨停,並保障行人安全,好奇台灣為什麼沒有這項措施,此話題一出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原PO指出,日本街道常會在人行道外側加設圍欄,這樣可以讓駕駛無法隨意停在人行道上,路邊卸貨也變得麻煩,明明是一個很好的設計,成本也不高,但在台灣卻幾乎看不到這種做法,因此好奇詢問:「有人知道為什麼台灣不加做人行道圍欄嗎?」
不少網友坦言台灣的交通文化與日本不同,行人路權相對低落,「台灣就不管行人的啊」、「道路設計太爛」、「不符台灣人便宜行事的作風」、「首先…要先有人行道」。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其實台灣以前也曾有過人行道圍欄的設置,「80年代高雄有過,都拆光光了」、「以前雙北有,後來拆光了」、「以前羅斯福路很多,還會立請勿攀爬欄杆的警告牌」、「以前都有,後來因為很多車禍變成穿心箭就拆光了」。
台灣拆除人行道圍欄,是為了提升行人路權
根據資深鄉民sdhpipt詳細回文說明,「老國片都會拍到台北街頭有一大堆圍欄,主要的目的不是防止違停,而是防止行人任意穿越車道過馬路」。當陳水扁選上台北市長之後,由張景森擔任都發局長,並提出行人至上主義,圍欄便被大量拆除,而人行天橋與地下道的十字路口也拆除圍欄,畫上斑馬線,久而久之天橋與地下道就沒有人走了,然後拆除天橋,讓台灣的人行道圍欄幾乎消失殆盡。
事實上,根據1998年的台北市施政報告,時任市長陳水扁的在市議會表示,將分年分期進行人行道更新工程,包括人行道舖面及緣石改善等,並配合中山北路、新生南路等造街計畫,以創新街景設計,還給行人更人性化的步行空間。
另外,台北市去年(2023)年已試辦「實體分隔人行道」,目前試辦的13條實體分隔人行道,分別以緣石、護欄、回復式導桿及車阻等設施來區隔人車,避免人車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