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拿走價值觀,中學拿走思考、大學拿走理想」森林小學還給孩子夢想與快樂

2015-05-25 15:39

? 人氣

南山學校並未獲得國家承認。嚴格說來,將孩子送入這間學校就讀,其實是違反義務教育規定。不過有關當局並不會核實父母是否把小孩送去上學,而且對黃老師和他的學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盡量不引起太多注意力,」這位校長說道。魏春燕的兒子和蓮蓮同樣就讀四年級。她說:「對於這個選擇的後果,我們非常清楚。但是,對小孩子而言,如果心靈不健全,能上大學又如何?」「我們自己經歷過中國的教育體制,」她說道。在中式教育體制中,孩子的童年不受重視,個人興趣和意見無法獲得培養,孩子們被教育成死記硬背的機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午休時間。蓮蓮和同學們坐在學生餐廳裡的大桌旁。身旁的老師帶領班級一起唸誦華德福頌辭:「麵包由穀物做成,穀物靠光而生長,光在神的臉上閃閃發亮。」餐廳大廚在大鐵碗中舀滿食物,有米飯、番茄炒蛋和菠菜,純樸但營養的家常菜色。所有材料都來自附近的有機莊園,孩子們會定期去那裡幫忙。午餐結束後,學生端著碗筷放入水槽裡,用茶粉洗滌。然後他們會到院子裡或在圖書館中看書。直到下午第一堂課開始前,還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

在南山學校裡,孜孜不倦的不僅是學生,老師也要不斷學習新知。「我們還在建設階段,很多人以前從事的是其他職業。」黃明雨校長如此解說著。「這間森林小學對所有人都是一場大冒險。」

二○○二年,黃明雨成為父親。女兒亦恬上幼稚園後,他開始認真鑽研魯道夫‧斯泰納及其教育理念。斯泰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創人智學,揉合了各種不同的傳統,如德國理想主義和印度靈學,歌德的世界觀以及科學發現。一九一九年,這名改革教育家在斯圖加特為華德福菸草工廠員工子女創辦了第一所學校。當年其他學校嚴格遵循人文主義的教育準則,斯泰納則提倡實踐以及強調自由的教育模式。孩子們不再被做為小大人對待,而是任其不受約束的發展。

午後:直笛課。音樂教室的風格就像奇幻電影裡的騎士大廳。牆壁是用粗獷的天然石塊堆疊而成,牆上有座大壁爐,教室中央有棵樹。兩年前學校進駐此地前,這間風格奇異的教室前身是經營不善的鄉村俱樂部。

孩子一起演奏民謠,接著張老師分給每人一張樂譜,讓學生個別或兩人一組在教室的不同角落練習。「聽好囉,」張老師為蓮蓮彈了一段特別為她選擇的莫札特樂曲。如同其他教師,張老師來到南山學校也是因為理想使然。這名近三十歲的男老師曾就讀於北京音樂學院,原本可以在優秀的公立學校教書,掙更好的薪水。「但是中國小孩學樂器,多數是為了申請學校時加分。」張老師解釋說。「在這裡,音樂純粹是為了樂趣。」

南山學校在中國還只是個小眾現象。不過從二○一二年《我不原諒》一書在中國的出版不難看出,民眾對傳統教育體制的質疑充滿爆炸性威力。二十二歲的作者鍾道然在書中對學校生涯做出嚴厲批判。他在書裡有段話寫道:「小學拿走了獨立價值觀,中學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學拿走了理想夢想,自此以後,我們的腦子就像太監的內褲,裡面什麼都沒有。」這本書的問世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中國的中學生開始示威抗議,質疑教師的權威。

下午四點。孩子們從運動場魚貫走出校門,迎面而來的是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不是每個學生都願意立刻回家。蓮蓮和幾個同學在玩跳繩。教音樂的張老師踢著足球來到球門前起腳射門,瞬間眾人便嬉鬧成一團,學生、家長和老師都玩在一塊。誰知道南山學校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未來。至少此時此刻,他們幸福愉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行文化《二十一世紀的烏托邦――17個美好生活型態的新選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