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長吳秀梅於3月27日例行記者會指出,會加速進行所有檢驗項目,惟微生物相關檢驗結果需要估2周左右的作業時間,有結果都會立刻報告。台北市衛生局表示,人體檢體(肛門拭子及糞便等)已送至疾病管制署檢驗,現場採集的環境檢體及手部檢體(拭子)由台北市衛生局依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之微生物檢驗方法進行檢驗,上開檢驗方法微生物培養過程為12~14天,惟若微生物無生長或有任何檢驗結果,將即時公布檢驗結果。食品檢體已由食藥署帶回檢驗。
為何嚴重到致死?外界推測可能是「米酵菌酸」所致 但仍待調查
針對外界推測是「米酵菌酸」導致事件發生,吳秀梅表示目前都尚在調查當中,有結果都會進一步對外說明,後續也會針對粿條製造廠及相關分店狀況進行稽查。
食藥署提醒,倘近日有於前述店家食用類似餐點產生疑似中毒症狀者,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什麼是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bongkrekic acid)?
米酵菌酸是一種較為罕見的毒素,由細菌B. cocovenenans 所產生。米酵菌酸擁有獨特的毒性機制,透過抑制腺苷酸轉移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使粒線體合成的ATP無法離開粒線體,因而未能提供細胞其他部份的能量。
米酵菌酸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pH值中性,以及富含脂肪酸的環境中容易大量繁殖,尤其是椰子和玉米中的脂肪酸,因此在過去在印度和中國地區的椰子與玉米相關的發酵食品皆有中毒案例。除此之外,在黑木耳上也發現過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如果沒有充分清洗、或是在室溫下浸泡過久,亦可能產生米酵菌酸,若要浸泡黑木耳過夜,可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
接觸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後,食用者可能在1到10小時內開始感到不適,主要影響的是肝臟、大腦和腎臟。米酵菌酸引起的症狀類似於其他影響粒線體的毒素,但嚴重程度和發病時間可能有所不同。症狀可能包含身體不適、頭暈、想睡、出汗多、心跳加速、腹痛、嘔吐、腹瀉、血便等,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標題:寶林茶室疑食品中毒通報持續增加至少9例、2死2命危搶救中! 疑似致命毒素「米酵菌酸」是什麼?)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