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同一種食品,餐館在晚餐時收取的價格比午餐時高,餐館的這種普遍慣例能夠詳細說明上面討論的一切。
為什麼既供應午餐也供應晚餐的餐館,晚餐價格要比午餐高那麼多呢?前面介紹的理論從不同的需求彈性中尋找答案。午餐顧客對於價格的升降比晚餐顧客更為敏感。一道午餐主菜漲價10%而損失的顧客,通常多於晚餐菜單上同一道菜漲價30%而損失的顧客。以下幾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情況。
其一是,顧客上餐館吃午餐的次數更多。那些每週買5次午餐的人有很多機會收集相關的價格資訊。由於一個月裡每個工作日都有大約50美分的差異,所以人們有強烈貨比三家的動機;在他們認為找到了最好的一家餐館的時候,就會一直去這家;只有在更好的一家出現的時候,才會更換餐館。相較之下,對大多數人來說,到餐館吃晚餐要少見得多,所以他們沒有那麼多機會和誘因收集相對價格的資訊。
另一個晚餐顧客價格需求彈性更低的主要理由是,他們為食物支付的錢通常只是「在外用餐」這整件事的開銷中的一部分。一對夫婦去餐館吃晚餐,要為臨時照看孩子的保母支付10美元,為停車支付3美元,為雞尾酒支付15美元。如果他們每個人為晚餐付出14美元,那麼食物只占他們整晚開銷的一半。因此,菜單價格提高40%,對他們來說,只相當於整晚花費提高了20%。
控制不滿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餐館經理會對午餐實施低加成政策,對晚餐實施高加成政策。為了降低人們憤怒和不滿的情緒,除了把倫敦烤肉這道菜的價格從午餐時的8美元提高到晚餐時的14美元之外,還會做些別的事。他們為晚餐顧客提供了湯和沙拉(午餐顧客只能選擇其中一樣),也許晚餐價格中還包含了咖啡(午餐不含)。於是,6美元的漲價被也許只值40美分的食物邊際成本「合理化」了。然而不同加成的真正理由,在於午餐和晚餐顧客不同的需求彈性特徵。
那些制式批評一切差別定價的人,也許應該用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現實問題。成功的差別定價當然增加了銷售者的財富,這也是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但是這麼做同時也增加了購買者獲得的財富或福利,因為如果沒有差別定價,他們就無法買到這些商品。有時儘管甲想要獲得乙提供的商品,而且願意支付超過乙供給的成本,然而(在單一價格下)雙方卻無法達成交易,由此會產生「浪費」——差別定價消除了部分 「浪費」。
把差別定價看成買賣雙方協調的一種方式,這是很合理的,然而這種協調只在交易成本足夠低的時候才會發生。在差別定價當中,主要成本用於區分不同需求者、防止他們互相交易、控制可能導致潛在購買者流失的不滿情緒。如果不是因為交易成本的問題,我們所能看到的差別定價現象會比實際多得多。
作者介紹
保羅.海恩(Paul Heyne,原版作者,1931-2000):華盛頓大學經濟系傑出講師。他是大學經濟學教育的改革者,終生致力於改變僵化刻板的教學方式,被譽為美國「近25年來最優秀的經濟學教育工作者」之一。本書為其代表作,在全球享有盛譽。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修訂版作者):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經濟中心副主任、美國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修訂版作者):北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想掌握商業底層邏輯,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