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記》影評/華人家庭教養為何讓人壓得喘不過氣?一場跳樓悲劇,讓人反思教育的真諦

2024-10-06 18:01

? 人氣

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也間接造成有俊對有傑的漠視。世俗對於成功的定義造成階級鬥爭,成績為上主義造成學童之間早早就有了競爭關係,彷彿將人踩在腳下,自己才能成為佼佼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鄭家以及學校中,有俊的天才表現讓他有更多關注,哥哥與他的反差彷彿是他的污點,因此他選擇袖手旁觀,即使可能有救援的念頭,最終也因懼怕自己的美好形象破滅而縮手。

電影尾聲,有傑將要撐不下去,向弟弟伸出援手想和他聊聊時,有俊也選擇默不作聲,最終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結果,更成為有俊一輩子的傷痛。

家庭關係的承繼,造成一輩子的影響

電影開頭的敘事模式讓人以為鄭老師就是有傑,然而在有傑葬禮的那一刻,我們才發現弟弟有俊代替了有傑成為了一名老師。這不僅是一種彌補的心態,更像是一種有俊對於哥哥的一種虧欠。

電影最終揭開有俊婚姻問題的關鍵,在於他知道妻子小雪懷孕後無法迎接這個喜訊,因為他懼怕自己成為和父親一樣的爸爸。他對小雪說:「我沒有看過家的模樣,我這種人,怎麼會成為一個好父親?」

在電影刪剪片段中,有一段是母親與哥哥有傑遭父親挨打後的談心時光。母親向有傑提及父親也是這樣苦過來的,他被父親的藤條抽打,而爺爺則是用菸頭燙父親,不過他們如今有這樣的優渥生活,一切都是父親努力得來的。而對於這個父親來說,自己的父親也是以打罵的方式拉拔他長大,他也因此在社會上獲得成就,在他的認知中,孩子就是要以懲罰的方法才會成長。

然而父親的暴力在有傑過世後,造成了家破人亡。媽媽受不了遠走高飛,爸爸傷心但又不想面對這樣的結果,而有俊則是開始憎恨父親,往他期望的方向背道而馳。他努力讓自己不要變成和父親一樣的大人,可是卻又如履薄冰,因為不曾體會過愛與尊重,所以寧願自己一個人過,也不願再傷害他人。

他說:「人跟人之間沒有永遠,我寧願以後都獨自生活,都不想再看見身邊的人離開我。」

看《年少日記》前絕對要有強大的心理準備,電影中的各種台詞是許多華人家庭教育的縮影,讓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也會有很大的共鳴,儘管並非所有人的家庭都這麼的壓抑,但總是會在台詞的字句中,找到那個童年曾受傷的自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原標題:影評|《#年少日記》華人家庭教育與社會期望造成的悲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