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沒有辦法可以讓媽媽不用孤軍奮戰地穿越這漫長的育兒隧道嗎?
演員尹汝貞在某個節目中曾這麼說:
「關係還不太親近的時候,人們總是會小心翼翼的,但一旦變得太親近,就會隨便對待對方。所以分手吧,在變得親密之前分手,不要成為仇人。看看那些路人和我們有什麼仇嗎?越是親近的人才越容易變成仇人。」
聽了她的話,我想了想,和其他媽媽長久往來的方法,應該在「保持距離」中才能找到答案吧。
我在疲累時反而不太會與人見面,因為心情疲憊的時候,不管面臨什麼事都會傾向負面思考,所以會盡量減少外部刺激。當我疲憊的時候,很容易被對方無心的一句話傷害,而我可能也會扭曲對方的意思、傷害對方。
生氣的時候也一樣,我不想向對方吐露未過濾的情緒、帶給他人紛擾。在情緒尚未平復的情況下,還要顧及對方的心情,這對我來說負擔太大了,所以寧願選擇獨處。
不管何時,覺得累的時候就獨處。如果情況過於嚴重,就應該尋求周遭的幫助,但如果覺得不到那種程度,最好能擁有獨自審視內心、理解自己的時間。
在被其他媽媽傷害時,「保持距離」對療傷也具有魔法般的效果。如果保持距離、一段時間不見面,心的傷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過一陣子可能想不起當時發生了什麼事,甚至會有點掛念對方。等傷痛的重量逐漸變輕,隔了一段時間再見面會更開心。回首過去,會發現根本也沒什麼事,但若說「當時我覺得心裡不太好受」這種話又會挑起不愉快的感受,暫時避免接觸、保持距離會更有利於關係。對方同樣也為了育兒而辛苦,比起過度追究是非、迴避自己情緒上的責任,不如擁有面對自己的時間、為自己的情感負責。
相反的,如果是自己的失誤,就應該道歉並改正。人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做出無禮行為。
「我現在到底在說什麼呢?!拜託快閉嘴!」
為了打破尷尬的氣氛而開口,卻不小心說錯話,讓氣氛變得更冷。其實心裡完全沒有想讓人心情不好的意圖,但偶爾還是會不自覺地引起誤會。話說出口的那一瞬間,心裡會暗暗喊一聲「糟了」;有時則是當下並不覺得,可是回到家反覆回想才發現好像不對。人多少都會有「剛才我為什麼要說那種話呢」的時候,這時就不用保持距離了,應該鼓起勇氣主動道歉,才能維持關係。很多時候,會意外發現對方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擁有不在意對方大小反應的「被討厭的勇氣」固然重要,但為了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並維持關係,也需要「道歉的勇氣」。首先,鼓起勇氣道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自尊心可能會因此受損。
不過有時並不是要與「他人」保持距離,而是要與「自己的自尊心」保持距離。因為只有放下自己、懂得謙虛,才能維持關係。
以下就用紀伯倫的詩來讚揚保持距離:
請在你們相依的世界中保留些許空間,
讓天堂的微風在你們之間舞動。
彼此相愛,
但不要讓愛成為枷鎖,
讓愛像是你倆靈魂海岸之間流動的海洋;
斟滿彼此的杯子,但不要同飲一杯;
彼此餵食麵包,但不要同吃一塊;
一起唱歌舞蹈,快樂逍遙,
但也要各自獨處保有自我。
好比魯特琴的琴弦,雖因同一首樂曲振動,卻是各自獨立。
奉獻你們的心,
但不要交由對方保管,
因為只有生命之手才能包容你們的心。
你們要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
因為柱子必須各自矗立,才足以支撐神殿,
如同橡樹和柏樹無法在彼此的陰影下成長。
在一段太親近的關係中說出一切,會從中產生陰影、產生黴菌。就像樹木之間需要適當的距離一樣,人與人之間、我和自己之間,也需要一段正好可以讓一道涼爽的風通過的適當距離,關係才不會發霉。
本文授權轉載自究竟《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原標題:媽媽們也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嗎?)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