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家事怎麼做才會事半功倍?從「總合型家事」到「分次型家事」,帶來了更高效、低壓力的生活方式。傳統的總合型家事要求一次性處理所有事情,這往往導致積壓和無法順利完成。相對的,分次型家事的核心,在於減少物品和立即處理問題的智慧,將大任務拆解成小步驟,隨手完成,減少了壓力與時間浪費。這不僅讓家務更輕鬆,還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與溝通。
從「總合型家事」改變成「分次型家事」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總合型家事」乍看合理,其實並非如此了。
大家得先釐清一個觀念,總合型家事需耗費「累積」和「統整」的時間,而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時間。
沒錯,我們內心深處仍對現狀的理解過於天真。
「分次型家事」才是做家事的真正鐵則。遇到了便去做,這樣做起事來絕對會更流暢。不過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一旦東西變多,就不可能「分次」去做,因為光是「次數」就已經是個驚人的數量。
譬如,脫下衣服後,不用花一分鐘就能馬上收進衣櫃,但我們卻總是嫌麻煩,會暫時扔著不管。結果原本只需幾秒工夫就能完成的事,等累積了六十件亂放的衣服後,反而變成得花「1分鐘×60件=1小時」的時間去整理。
服飾店的店員總是會一件一件仔細地摺好衣服再放回櫃子,可是在家裡很難這麼做,所以想要分次做家事,就需要先「斷捨離」。
提到「分次型家事」,我便想起我的婆婆。對於她做家事的方式,我稱之為「山下佳子式」。
我的婆婆性子急又坐不住,家人吃飯的時候,她就開始喀啦喀啦地洗碗,嘴上一邊說「你們慢慢吃」,手上卻做個不停。煮飯時發現沒有醬油,她就會馬上出門去買。家中洗衣機也總是不停地運轉。
「全部累積到一個段落再做就好啦!」
「不用馬上洗碗也沒關係呀!」
當時我都這麼想。但如今回想起來,其實婆婆的做法才是接連解決事情的方法。
我們之前同住時,我也曾覺得彼此生活習慣不合。比如遇到碗筷黏著飯粒,其實只要用水短暫浸泡後飯粒就會浮起來,但她卻會用力地洗呀刷呀……她從來不靠時間解決問題。除了這種需「浸泡」的事以外,其實「山下佳子式」的做法在其他事情上才是正確做法。現在想來,那就是相當於斷捨離的思考方式。
做家事的基本守則是「當下就做」
煮好晚飯後,先讓念小學的孩子吃飽,再開始整理家裡。
等念中學的孩子回來,讓他吃飽飯,繼續整理家裡。
丈夫回到家中,讓他吃飽飯,接著整理家裡。
這樣的畫面在日本家庭中非常普遍。家庭主婦的壓力即是源自於此。為了配合家人作息,導致時間被切割地很瑣碎,連空出三十分鐘給自己都辦不到。雖然有五分鐘、五分鐘、五分鐘……這種斷斷續續的短時間,卻沒有連續的長時間。在這種生活情況下還試圖想做「總合型家事」,當然會感受到沉重壓力。
家事本來就該當下就做。
時間本來就是瑣碎分散。
負責做家事的人必須先認清「家事即是如此」。「累積完再做就能一鼓作氣地整理」只是一種幻想,眼前看到事情就該隨即處理。東西越少,實踐起來也就越容易,在意的地方馬上就能清除乾淨。
我再強調一次,一切要從減少物品開始。誠如「快溺水的人,就先拋開身上有重量的東西」。
因為我們擁有過多東西,所以無法排出優先順序,想要一次做好五件事情,當然會變成一項艱鉅的工程。如果清楚先後順序,就能將五件事情依序列表,如此便能一件件地解決它們。
想要等累積到一個程度再做,就會延後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最初洗碗時只有五個碗,待累積到某種程度,洗碗槽裡的碗卻已經堆得像座小山。
即使原本都是些簡單的工作,但等到累積五、六份之後,難度當然就跟著提高。面對像這樣的「總合型家事」,無論是時間、勞力或者是心力,都會比想像中耗費更多。想一次解決那些被延後處理的事情,反而造成更大的壓力。
「分次型家事」的另一個優點,就是比較容易開口請別人幫忙。因為每件家事都被「細分」成「小事」,所以比較好拜託家人協助,我稱此為「小任務請求」。
我有一位學生,她為了把在一樓洗好的衣服拿到二樓陽台晒,總是得爬樓梯把衣服拿上去,正當她想著「等會兒要去二樓再順便把濕衣服拿上去」時,丈夫剛好從旁邊經過,於是她便請丈夫幫忙拿去二樓。由於能夠少做一件事,她的家事壓力也稍微減輕了,而受請託的一方也因為得到具體的指令,能夠快速付諸實行。
煮飯時若醬油剛好用光了,就請還在外頭的丈夫「回來路上順便買」。這種「小任務請求」還能促進夫妻間的良好溝通。
作者介紹|山下英子 やましたひでこ
日本一般財團法人斷捨離代表。雜物管理諮詢師。
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院畢業。學生時代接觸瑜伽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從中領悟「斷捨離」的概念,將之運用於「整理術」中,打造出任何人都能夠實踐的自我探索法。斷捨離同時也是一種促進思緒新陳代謝的思考方式。
「斷捨離」系列書籍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日本與世界各地累積銷量超過700萬本,成為世界知名的百萬暢銷書作家。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廣廈《家事斷捨離(暢銷修訂版):第一本打破收納迷思、讓每個人都能不必特別花時間就做好家事的減法生活書!》電鍋內陳年汙漬沒清超耗電!台電用1天然好物「去除焦黑閃亮如新」,延長電器壽命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