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家事怎麼做才會事半功倍?從「總合型家事」到「分次型家事」,帶來了更高效、低壓力的生活方式。傳統的總合型家事要求一次性處理所有事情,這往往導致積壓和無法順利完成。相對的,分次型家事的核心,在於減少物品和立即處理問題的智慧,將大任務拆解成小步驟,隨手完成,減少了壓力與時間浪費。這不僅讓家務更輕鬆,還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與溝通。
從「總合型家事」改變成「分次型家事」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總合型家事」乍看合理,其實並非如此了。
大家得先釐清一個觀念,總合型家事需耗費「累積」和「統整」的時間,而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時間。
沒錯,我們內心深處仍對現狀的理解過於天真。
「分次型家事」才是做家事的真正鐵則。遇到了便去做,這樣做起事來絕對會更流暢。不過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一旦東西變多,就不可能「分次」去做,因為光是「次數」就已經是個驚人的數量。
譬如,脫下衣服後,不用花一分鐘就能馬上收進衣櫃,但我們卻總是嫌麻煩,會暫時扔著不管。結果原本只需幾秒工夫就能完成的事,等累積了六十件亂放的衣服後,反而變成得花「1分鐘×60件=1小時」的時間去整理。
服飾店的店員總是會一件一件仔細地摺好衣服再放回櫃子,可是在家裡很難這麼做,所以想要分次做家事,就需要先「斷捨離」。
提到「分次型家事」,我便想起我的婆婆。對於她做家事的方式,我稱之為「山下佳子式」。
我的婆婆性子急又坐不住,家人吃飯的時候,她就開始喀啦喀啦地洗碗,嘴上一邊說「你們慢慢吃」,手上卻做個不停。煮飯時發現沒有醬油,她就會馬上出門去買。家中洗衣機也總是不停地運轉。
「全部累積到一個段落再做就好啦!」
「不用馬上洗碗也沒關係呀!」
當時我都這麼想。但如今回想起來,其實婆婆的做法才是接連解決事情的方法。
我們之前同住時,我也曾覺得彼此生活習慣不合。比如遇到碗筷黏著飯粒,其實只要用水短暫浸泡後飯粒就會浮起來,但她卻會用力地洗呀刷呀……她從來不靠時間解決問題。除了這種需「浸泡」的事以外,其實「山下佳子式」的做法在其他事情上才是正確做法。現在想來,那就是相當於斷捨離的思考方式。
做家事的基本守則是「當下就做」
煮好晚飯後,先讓念小學的孩子吃飽,再開始整理家裡。
等念中學的孩子回來,讓他吃飽飯,繼續整理家裡。
丈夫回到家中,讓他吃飽飯,接著整理家裡。
這樣的畫面在日本家庭中非常普遍。家庭主婦的壓力即是源自於此。為了配合家人作息,導致時間被切割地很瑣碎,連空出三十分鐘給自己都辦不到。雖然有五分鐘、五分鐘、五分鐘……這種斷斷續續的短時間,卻沒有連續的長時間。在這種生活情況下還試圖想做「總合型家事」,當然會感受到沉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