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糧食銀行─二十一世紀的英國

2015-06-15 05:50

? 人氣

第一回聽到「糧食銀行」(food bank)﹐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在二十一世紀的英國﹐人民竟然貧窮到沒有飯吃﹗ 後來越來越常聽到﹐貧窮家庭沒飯吃﹐父母出去偷竊來養家的事情。幾個月前就有一對夫妻﹐因買不起食品﹐到Tesco超市偷那些過期的食品﹐想拿回家喂孩子。這位父親過去是建築工﹐因工傷失業﹐妻子也有病找不到工作﹐他們的補助金遲來﹐一時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被迫偷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EuroStat統計﹐在英國﹐買不起魚或肉和蔬菜﹐因而每兩天會缺乏這些食品的人數﹐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8.7。也就是說﹐英國有這麼多的人過着有一頓沒一頓飯的日子。

糧食銀行依賴社區裡的資源﹐多由基督教會及其慈善機構組成﹐如倫敦的儲所信託(Trussell Trust)。它在二零零零年成立了糧食銀行﹐在英國各社區裡發起了四百四十多家糧食銀行﹐由教會﹐社區機構﹐以及經濟狀況較好的當地居民自願捐贈食品。社區裡每個人都可參與糧食銀行的設立和維護﹐不少居民也自願當義工。因此﹐糧食銀行可說是社區的自救機構﹐依靠互助的原則來協助貧窮家庭。

二零一二到二零一三年期間﹐英國使用糧食銀行的﹐總共近三十五萬人。二零一三到二零一四年間﹐人數增加到九十萬人。而從二零一四到今年﹐人數竟又再增加到超過一百萬人(其中三十九萬多人是兒童)。他們被分配到三天份量的「緊急需要的食品」﹐多為罐頭食品。使用糧食銀行﹐必須經由社會福利部門或國家健保系統的推薦﹐才能拿到飯票﹐也就是說﹐能夠使用糧食銀行的人﹐必須是極有被救助的需要。他們通常由於貧窮而飲食缺乏營養平衡﹐導致個人健康問題﹐而由醫師引薦到糧食銀行。有些人是因貧窮而有各種家庭問題﹐比如孩子得不到適當照顧﹐而由社工引薦給糧食銀行﹐以幫助他們解決急切的三餐問題。

倫敦塔城區(Tower Hamlets)有這個城市最嚴重的貧富差距﹐階級分化在這裡是隨處可見。這裡有倫敦的金融中心和那些抄地皮的金融「菁英」﹐也有等待被遷移﹐或等待被救助的貧困家庭。說真的﹐住在這裡恐怕很難沒有「階級仇恨」。塔城區的237,900居民之中﹐百分之七十二被定為「貧戶」﹐其中有三千五百人處於三餐不繼的狀態。

糧食銀行為三餐不濟的人提供短期救助。(塔城區糧食銀行提供)
糧食銀行為三餐不濟的人提供短期救助。(塔城區糧食銀行提供)

塔城區的糧食銀行執行主任班特立女士(Denise Bently) 告訴我﹕「得到援助的標準是個人已到了沒有飯吃﹐沒有錢吃飯的地步... 甚至連水電都付不起。他們是到了別無選擇的處境﹐除非上街乞討﹐才不得不來使用糧食銀行。塔城區是全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有三分之一的居民的年收入在一萬五千鎊以下。我們每周有三十到四十位﹐有時四十位以上的居民被引薦到糧食銀行來尋求救助。過去一年來人數有增加的趨勢。他們之中有的人沒飯吃﹐需救助的狀況達到兩周﹐有人甚至到十八個月之久。....過去四年來﹐來到我們糧食銀行的人﹐有一半是家庭﹐有孩子等着喂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