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灣娛樂史,盛行於1950至1980年代的「秀場」榮景,至今仍讓不少老觀眾、資深藝人們都難忘,「藍寶石大歌廳」更是臺灣秀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主持人是豬哥亮、邢峰、高凌風更是代表人物之一,隨著電視發展,從早期歌唱節目演變出現的「秀場型節目」,更可說是「台灣綜藝始祖」。秀場文化是什麼?露天秀、歌廳秀、餐廳秀...早期歌廳秀是如何出現?台灣「秀場文化」從燦爛繁華到沒落,秀場風華30年,是台灣演藝史是一頁奇蹟,更是一路見證台灣經濟起飛的歷史縮影。
台灣秀場文化:從燦爛繁華到沒落的歷史縮影
台灣的秀場文化最早起源於1950年代,關於秀場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大部分的說法為「露天茶座的興起」。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台灣經濟起步,人們唯一的消遣就是到露天茶室聽歌,台北西門町、淡水河畔和螢橋等地出現了許多「露天茶座」,這些露天茶座提供歌舞表演,不賣門票只賣茶,經濟實惠的價格,吸引許多人來消費,全盛時期有20多家露天歌廳,也成為當時民眾主要的娛樂場所。
因為當時許多外省人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因此當時演唱的也都是早年上海時期流行的歌曲,例如如周璇、白光、李香蘭等歌手唱紅的歌曲,吸引了大量觀眾,聽歌也一解思鄉之情,也為台灣秀場文化的萌芽奠定了基礎。後來茶室衍生出許多麻煩,因民眾抗議而被迫關門大吉,於是逐漸轉換成有店面的歌場。
根據《品傳媒》報導,經歷秀場風華的資深藝人黃西田回憶,「大約在民國57、58年比較有固定的雛形,那時候還不叫『秀場』,而是『歌廳』,那段時間最有名、也具規模的有高雄藍寶石大歌廳、台北的台北歌廳,前者以台語掛演出為主,後者則比較偏向外省掛的歌曲,因地域差別而有了駐唱歌手曲風的差異。」
茶室關閉後,逐漸轉換成有店面的歌廳,1950年代,台灣首家歌廳「蓮園」於台北市中華路開幕,隨著「蓮園」生意蒸蒸日上,歌廳如雨後春筍般越開越多,包括「朝陽樓」、「金門飯店」以及最有名的「藍寶石大歌廳」,表演的歌曲也逐漸走向本土化。
《群星會》推動歌廳秀走向巔峰
在1960年代,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電視歌唱節目,由慎芝、關華石製作的歌唱節目《群星會》在台視開播,標誌著台灣電視節目的開始,當時《群星會》所創造的男女對唱表演型態風靡一時,例如青山與范婉曲、謝雷與張琪、余天與秦蜜,也有不少歌星也曾參加過節目,例如湯蘭花、夏台鳳、楊小萍、鄧麗君。欠債跑路、家庭恩怨紛擾又難解…秀場天王豬哥亮的一生比八點檔還曲折啊!更多文章
正是因為《群星會》的成功,在《群星會》的全盛時期,歌星只要參加《群星會》,就覺得身價上漲好幾倍,這樣的電視播放形式,刺激了更多觀眾想要想一睹歌星風采、刺激現場聽歌的消費慾望,大大增加了歌手的知名度,儘管《群星會》本身並沒有走向秀場化,但對於後來的綜藝發展具有關鍵影響。捧紅的歌手包括謝雷、張琪、倪賓、白嘉莉、鄧麗君和余天等,「明星」、「歌星」的稱呼也開始興起,歌廳文化也隨著歌手的往南移動將這個文化傳播往台中、高雄、台南的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