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獨立音樂季」究竟有多獨立?

2015-06-22 06:00

? 人氣

而過去十五年來﹐格拉思敦音樂季似乎越來越遠離過去的非營利﹐反商業形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人數不斷增加﹐目前已增加到二十多萬人﹐太擁擠。人多地大﹐很難看到每一場想看的表演﹐要從一個蓬走到下一個﹐有時趕不及。如果你看不到你想看的演出﹐那你自然就不會想再參加了。更何況現在的門票已漲到兩百二十五鎊(相當于台幣一萬一千多元)。你在音樂季節裡面三天的消費﹐很容易會達到五百鎊左右。」

過去十年來﹐商業化已成了音樂季的最大特色﹐對許多愛好音樂人士來說﹐這是最不利的改變。今日的格拉思敦音樂季擁有跨國企業的投資﹐像Orange和Budweiser這類品牌都成了音樂季的資助人。在格拉思敦場內﹐也可四處見到銀行廣告和宣傳站﹐更不用說銀行提款機了。

倫敦商業化的海德公園音樂季 (白曉紅攝 )
倫敦商業化的海德公園音樂季 (白曉紅攝 )

格拉思敦音樂季不再是另類文化的代表﹐而已成為高消費﹐高利潤的企業。如今﹐場內每年有超過七百個商店﹐每家店的場地租金三天是一千鎊以上。據BBC報導﹐格拉思敦音樂季每年收入在一千六百萬和一千八百萬之間。它的收入僅有大約百分之七能到慈善機構和綠色和平組織手裡。

赫爾森也嘗試了其他各地的音樂季﹐發現商業化的趨勢普遍。「我通常都很期待參加音樂季﹐期望比較高。去到Reading音樂季也感覺很失望﹐因為它太商業化﹐又是重金屬音樂﹐不怎麼喜歡。」愛好音樂的巴克維先生(David Barkway)同樣認為Reading音樂季「過度商業化」。它的商業特色似乎也決定了參與者的類型。「我是因為喜好搖滾樂和現代流行音樂﹐才于一九九零年代開始參加音樂季﹐」他說﹐「在Reading音樂季裡﹐卻都是一些剛考完試﹐出來狂歡的少年﹐他們喝酒鬧事﹐不是為音樂來的。」

去年﹐全國有超過六十三萬人參與獨立音樂季協會會員主辦的各類大小型的音樂季。許多音樂季今日都有大公司集團資助﹐音樂季成了大賣場。因此﹐根據獨立音樂季協會表示﹐過去五年來﹐獨立音樂季為英國經濟掙了十億鎊。

「今日恐怕很難找到真正獨立的音樂季了﹐」赫爾森嘆道﹐「有少數嬉皮人士自一九九零年代末期興起了小型的免費音樂季﹐比如Stonehenge音樂季﹐但地點因近重點古蹟﹐總遭警方關閉。」今年﹐Stonehenge音樂季正在向大眾販賣自制的音樂CD﹐來為音樂季籌款。

「獨立音樂季」的另一明顯改變是它的多樣化。現場音樂的種類增多了﹐不論您的音樂喜好﹐都能找到適合您的音樂季。在同一音樂季裡﹐您也能很方便地享有各種不同的音樂。「過去﹐音樂季只有一個舞台﹐你經常得等好幾個小時﹐才能看到你喜歡的樂團上來﹐」赫爾森表示﹐「現在﹐不僅是各種音樂都可在同一音樂季裡看到﹐而且舞台多了﹐每一舞台有各自的音樂﹐你可選擇你喜歡的音樂﹐待在在同一舞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