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ieback 也提醒,我們需要不斷的提醒自己,「檢討」的目的是「學習」而不是單純的找出「錯誤的原因」。這樣,我們才能夠專注在找出可以改善的點,讓「檢討」這件事更有價值。
我們要處理的工作一般來說都非常複雜,同樣的決定很多時候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錯誤都在我們預料不到的地方發生。因此,Zwieback 建議我們不要怪罪任何導致錯誤發生的「人」,而是對於發生的「事」做深入的討論。
2. 建立完整的「時間軸」,讓我們能夠避免「事後偏見」
在進行「檢討」的時候,Zwieback 認為我們首先要建立一個「時間軸」,把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先搞清楚,特別是當我們要檢討的事牽扯到整個團隊。
這個「時間軸」需要匯集團隊中每位成員的意見,它不但要紀錄發生了什麼事情,還將能夠帶領我們回到事情發生的當下,以免我們被「事後偏見」影響我們的討論。例如,我們在回顧一些事情時,會覺得一些決定或行動是很明顯應該執行的。但是,事實或許並非如此,因為,我們在那個當下,很可能沒有像現在一樣足夠的資訊去做判斷。
為了要確實的收集到足夠的資訊以建立完整的「時間軸」,Zwieback 會在和團隊成員討論時強調 3 個重點。首先,他會請他們說明發生了什麼事,但同時要求他們不要解釋。接著,請他們說明在什麼時候,知道了什麼訊息。最後,再請他們說明對不同階段發生的事情的理解。
專注在建立「時間軸」,能夠讓團隊成員一起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責。在這段期間,我們要避免運用「我們當初其實可以」、「如果」、「假設」等句子。Zwieback 建議我們可以使用以下的問題來建立「時間軸」。
「我們是在當下就知道這個訊息,還是事後才知道?」
「我們最近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這個有什麼不一樣?」
「在知道了這些訊息後,為什麼我們會下當時那個決定?」
「我們是如何得到這些訊息?」
「我們做對了什麼?」
Zwieback 也提醒我們要專注在問題如何發生,而不是為什麼發生。因為,詢問「如何」能夠找出導致成功或失敗的條件。但是,探究「為什麼」會讓我們糾結於偏見。
3. 將「檢討」的結果讓全公司知道,才能建立起不互相指責的文化
在透過「時間軸」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我們就可以為這次的「檢討」做一個總結。
總結的第一步是要確定需要改善的項目,並為它們排出優先順序。Zwieback 認為,找出改善導致問題發生的原因是最重要的。為了要讓「檢討」會議不要太發散,我們可以在決堤了項目的順序後,在另外的會議中,找需要的人,專注討論項目中需要執行的事項。
最後,我們需要將這個「檢討」會議中的結論紀錄下來,然後讓越多的人知道越好。
Zwieback 說:「任何成功或失敗的學習,都需要成為組織需要記住的事。」,因此,他建議將這些資訊透過 Email 或全體會議分享給公司所有的人。
Zwieback 認為,失敗應該被視為是學習和改進的機會,這樣我們才能夠建立起不互相指責的文化,讓自己和團隊都能夠隨著每次的失敗而變得更好。
作者/戴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創新拿鐵,原文標題:不只要檢討失敗,也要檢討成功!3種檢討的技巧,讓失敗成為成功的暖身動作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