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約在六萬年前,帶著最原型的幽門桿菌,越過現在的迦薩走廊,走出非洲。而後分成兩條路線,一支往北向歐洲遷徙,另一支則向亞洲經過現在的伊拉克、伊朗,往中亞移動。歐洲那一方向的幽門桿菌的變異,不在本文研究之內。走向西部亞洲的人類所帶的幽門桿菌(hp)之亞型稱為hpSahul。hpSahul之基因變異與非洲原型相差最少,所以是最早,約在三萬二千年前所出現在亞洲第一種幽門桿菌亞型。
而研究發現,遠在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峇里、新幾內亞、澳洲次大陸及澳洲南方島嶼塔斯曼尼亞的原住民,竟屬於這個亞型。所以,可以推測在冰河時期晚期(一萬二千年至四萬三千年前),因為海平面甚低,澳洲、新幾內亞、塔斯曼尼亞這些地區應該是連結在一起,考古界稱之為莎湖Sahul陸棚(連接巽他與澳洲)。莎湖陸棚與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峇里合成的另一巽他(Sundaland)大陸板塊之間,可能只是一些甚淺的海溝。所以以上這些區域居民均帶有hpSahul莎湖亞型之幽門桿菌。
帶有莎湖亞型幽門桿菌的老祖宗,到達西亞以後,除了一小支向南來到莎湖大陸外,還有更多的人向中亞遷移。這時hpSahul的幽門桿菌再度變型成為第二種亞型「中亞亞型」CentralAsia或hpASIA2,時約兩萬七千年前。現在中亞地區,包括中南半島西部的緬甸、泰國西半部、馬來半島小部份,均屬於這個幽門桿菌「中亞亞型」。
帶著「中亞型」hpASIA2的人類約在二萬五千年前,進入現在的黃河流域及蒙古草原,這時再度產生變型,成為第三種亞型「東亞亞型hpEASIA」。現在的日本、韓國、中國漢族、琉球的大部分、廣東、越南、高棉、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均屬於這種幽門桿菌「東亞亞型」。(所以現今台灣福佬及客家祖先的古代中國東南百越民族應也屬於這種亞型。)
大約在一萬五、六千年前,這些帶有東亞型幽門桿菌(hspEASIA)的古早人類向東北橫渡白令海峽,先到北美洲,再逐步移向中、南美洲,成為美洲印地安人。他們的幽門桿菌即為來自「東亞亞型」之進一步變型,稱為另一種亞型「美洲印第安亞型hspAMERIND」。
在更早的一萬七、八千年前,這些帶有東亞型幽門桿菌的古早人類向東南西行到了台灣,成為第一批到達台灣的人類。台灣以東,是大海洋,已無陸地路線可以遷徙,於是這些人類定居下來,成為台灣九族或十四族的共同祖先,而台灣也成為東非人類地球大遷徙的陸地終點站。大約一萬年前,台灣先住民胃裡的幽門桿菌「東亞型」再次出現變異-其實是我們已知的幽門桿菌的最後一次基因大變化,成為「毛利亞型」hspMAORI,因為是在紐西蘭原住民的毛利人(屬於玻里尼西亞種)先發現的,故以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