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病歷就是不用紙嗎?從中山附醫的病歷演進,看見提昇醫療服務品質的重要精神!

2018-11-27 10:48

? 人氣

電子病歷就是不用紙嗎?在無紙化的背後,實際上還有更多價值在其中(圖 / vjohns1580@pixabay)

電子病歷就是不用紙嗎?在無紙化的背後,實際上還有更多價值在其中(圖 / vjohns1580@pixabay)

當聽見「電子病歷」時,你的想像是什麼?是無紙化的病歷,把所有原本紙本的內容都變成電腦中的文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推動電子病歷已有七年時間,在今年度的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中,中山附醫將展示各種電子病歷的顛覆之處,讓民眾及醫療產業了解完整發揮數位化精神的電子病歷,將能為醫療服務帶來什麼樣的顛覆。

【昨日科幻今日日常】: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專題

從醫療品質到大數據計算  「結構化」是核心精神

無紙化的病歷有什麼好處呢?中山附醫副院長曾志仁醫師,從電子病歷最基本的效益開始分享起,「每年我們要耗掉400萬張紙,如今每年我們省下來的紙大約有兩座101這麼高,因此無紙化對於環境保護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另一個基本的效益,是管理病歷所需耗費的人力。曾志仁醫師分享,「以前病歷的使用,需要大量的複製、調閱,非常不方便,紙本病歷也需要編排、運送、裝訂、核對…等工作,過去單單是病歷室就需要38個工作同仁;不過在推動無紙化後,現在只需要8個同仁就可以管理了。」

不過,電子病歷的好處還遠遠不只上述兩點。

「電子病歷是有結構的,可以進行統計、考證、分析,尤其在現在大數據的趨勢下,許多大方向趨勢的分析、健康管理,都很需要仰賴電子化病歷作為基礎。」因此曾志仁醫師強調,電子病歷不能單單只是把紙本內容騰入電腦中,全面結構化才是電子病歷發揮價值的重點。

曾志仁醫師舉例,微軟的word雖然是電子的內容,但是word中的資訊是無法直接被分析;不過結構化的內容卻不同,定義好日期、數字…等各種項目後,可以直接進行分析。

以病患為核心  翻轉閱讀視角的病歷概念

在過往,許多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是由工程師開發的;但少了醫師的參與,很多醫師都覺得不好用,因此近年來的電子病歷系統都是由工程師和醫師共同參與開發。

不過曾志仁醫師分享,中山附醫在電子病歷上的概念又更進一步。「我們的電子病歷系統在開發的過程中,除了醫師與工程師的參與,更重要的是病患的參與。」在這次醫療科技展中,中山附醫的展出重點之一便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電子病歷。」

當以病人的視角進行思考,病歷的結構會與原來有相當大的不同(圖 / Parentingupstream)
當以病人的視角進行思考,病歷的結構會與原來有相當大的不同(圖 / Parentingupstream)

為什麼需要以病人為中心呢?在過往,以醫師的角度來撰寫病歷,是從病人入院時的狀況、診斷結果、出院時的狀態…等描述起,但病人並不是這樣思考的。從病患的角度來看,看診的重點包含:醫師對我的病情的描述是什麼?醫師有什麼建議的治療方式?各種治療方式有什麼可能的併發症?

包含了診斷過程中得到的各種資訊、評估與可能性,以及最終與醫師共同討論後簽署的治療同意書,這是從病人角度所關注的重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鈞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