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1996年發射升空的火星全球探勘者(Mars Global Surveyor, 簡稱MGS),搭載了火星軌道攝影機、雷射測高儀、熱輻射光譜儀及磁力儀等電子精密儀器,在火星軌道上運行紀錄了全星球的測繪影像,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火星表面的全貌。自1999年開始,MGS展開了大大小小的測繪任務,並拍攝了許多火星多處表面的重要地貌,甚至連地表上的沙塵暴龍捲風(電影中也有在背景製作了沙塵暴龍捲景象)也有清楚記錄,直到2006年NASA宣布MGS的任務結束,到2007年MGS才與NASA失聯。承接著MGS的任務,後續NASA於2001年發射的2001火星奧德賽號(2001 Mars Odyssey)、歐洲太空總署(ESA)於2003年發射的火星特快車(Mars Express)、NASA於2005年發射的火星偵察軌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簡稱MRO)等,都是在火星軌道上運作著並勘查火星地貌的重要人造衛星。
火星的地表觀測最早可回朔到1877年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喬范尼夏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以望遠鏡觀測後出版的手繪火星地圖。電影裡戰神4號接駁小艇位置—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便是以這位天文學家的姓氏命名。在夏帕雷利的觀測中因受限於望遠鏡技術,在地圖上標示了火星表面顏色較暗的區域,與月球的暗區相同命名為「海」(Mare),其他線條則被命名為「運河」(Canali),並以地球上著名的河川命名這些長條狀的線條,使得人們誤認為火星上有生命或是液態流水。直到NASA在1960年代以水手4號首次接近火星的驚鴻一瞥,才粉碎了人們對火星運河的遐想。不論如何,隨著衛星科技的發展,如今火星的地理地貌已有相當詳盡的資料,現代的火星地理名稱則是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簡稱IAU)負責,以過去天文學家觀測命名為基礎,後續以重要的科學家、科幻小說作家或地球上的地名為名,另外也有以紀念性名稱命名:例如紀念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意外,以七名犧牲的太空人命名了哥倫比亞山丘群等。較有趣的是,NASA在探測火星的過程中,會利用一些綽號命名較為小型的岩石,像是鯊魚石、防熱護盾岩、積木島等,作為暫時標定使用(非正式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