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妮也許就是在談她自己年輕時的傲慢,以及所帶來的痛苦。荷妮這些十分原創的理論,其實就是來自她自己的血淚成長經驗。
不是每一顆種籽都是橡實,可以長成高大的橡樹
小艾的情形,可以用荷妮的「追求榮耀」和「應該專政」來理解。
在她的世界裡,絕對的完美是人生的基本條件。我們在一開始的會談後,她明白自己要走企業管理這一行,勢必要對外在的社會,特別是商業世界,有更多的理解。於是在我建議下開始閱讀《商業周刊》和《天下》雙周刊。
沒多久,她放棄了。對她而言,這些雜誌的每一篇文章都說明了一點東西,但又帶出十多點她竟然不懂的「基本」背景知識。她說:「我應該要懂的,怎麼現在全都不懂?」
唉,又是一個「應該」!我內心深處不禁有了這樣的反應。
小艾這情形其實是很普遍的。
這些年來隨著心理知識的發達,加上資訊社會帶來的各種訊息,每個人似乎都有著應該要將自己潛能完全發揮的信念。然而,即便完全發揮了,也不是每一顆種籽都是橡實,可以長成高大的橡樹。有時,因為求完美而謹慎,夢想因而太小,不知如何讓生命有一個有意義的目標;有時卻好高騖遠,太大的夢想,太不足的執行力。
對我們自己內在,不只是相信潛能,還要瞭解自己的潛能,包括可能的才華與限制。對於我們外在所存在的這世界,究竟樣貌如何,可能的趨勢是如何,也是我們必須理解的。
如果單單只是強調發揮潛能,恐怕容易變成荷妮所說的「追求榮耀」,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只瞭解如何獲得榮耀而贏取掌聲(理想),而不願去瞭解真實的世界。因為瞭解真實的世界,可能讓他們對原先的榮耀不再覺得榮耀,因此讓他們失去榮耀的感覺。
用各種方法否定生活圈外的社會
小艾想要從事商學活動、從事企業管理,難道她不曾意識到外面有一個熱鬧而精采的社會,需要去瞭解?甚至,在她實習時,那一股衝擊的力道,彷如是她第一次知道原來還有一個外在世界似的。
人的心理防衛機轉是奧妙的。佛洛伊德在一九二四年的著作談〈精神官能症和精神病的現實喪失〉,就提到「否認」這個觀念。這個字在德文裡是 verleugnung,是對現實存在的事物,特別是有創傷性作用的,拒絕承認它的現實存在。英文將這字翻譯成denial或disavowal,直譯成中文是「否認」。
但是中文的「否認」,是明知其有卻拒絕承認。也就是說,在意識層面就知道它的存在,只是不承認而已;更不用提前意識或無意識層面。但佛洛伊德這字的意思是全然沒感覺過它的存在──因為不存在,創傷也就不曾發生。因此,國內一些學者(陳傳興等人)主張應譯成「拒認」或「拒認現實」,來取代可能誤解的「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