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都是真的?」台灣歷史研究竟反應「社會發展危機」,他憂慮:台灣失去解決「這問題」的能力

2018-12-13 14:25

? 人氣

在歷史學方面,雖然一般的歷史學家並不為所謂歷史學的「假設」所苦,但自從二十世紀中期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興起以來就一直對歷史學的敘事觀點與文本可信度提出新當深刻的挑戰。直到今天,歷史學界彷彿人人各說其是,對傳統的大敘事或者重要的歷史事件,要不是刻意避開,不然就是遁入無人聞問的瑣碎專題之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人類在當今對知識所採取的不信任態度雖然沒有激進到如同近來哲學界所流行的「桶中腦」(一顆被放在培養罐中的腦袋,所有知識都是透過機器灌輸的假象)問題,但也確實造成公民社會在溝通上產生偏差,以及難以形成共識,近來引進台灣的「後事實」與「專業之死」的說法都是這股懷疑浪潮的具體回應。

當代台灣的理性危機

最近剛結束的九合一選舉與公投的結果已經反映出台灣公民社會在價值層面上的消亡,不只獨派、進步派陷於自身的小圈子內,不察台灣社會風氣的轉變,另一方面,群眾對傳統政治人物的不信任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的結果一部份來自中國及其協力者的推波助瀾,但也有一部份來自社會的變遷、轉型所造成的價值上的混亂。畢竟,一般民眾是分不出來國民黨、民進黨、統一、獨立、進步、保守等等在價值理念上的不同,但價值理念的戰爭早已開始,最後使得人民對政治感到厭惡,於是他們透過自己的個人利益或是遊戲人間的方式來教訓政治,從民主化以來的進步台灣之觀念瞬間化為烏有,成了個個孤立在島上的個人等待更巨大、更難以捉模的命運宰制。

「歷史都是真的嗎?」這樣的問題早已不是純粹學術上的問題,而是社會上普遍對知識與理性的懷疑。這也意味著台灣人已經失去了面對並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無能面對歷史問題,也就更別談台灣要往甚麼樣的未來前進。面對當下的情況,我們不免感到絕望。然而,未來總是難以預測的,歷史還是將希望留給了願意勇於承擔它的人,如同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何謂啟蒙〉(What is Enlightenment?)中所給予我們的啟示:勇於應用你的理性,從自己遭致的不成熟狀態中解脫。

作者介紹|陳智豪

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專研西方近代觀念史。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歷史都是真的嗎?」台灣當下的價值危機)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