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練體操的選手要了解「器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所有的失敗都需要不斷的調整與訓練。在體操隊裡,若你只是抱持著,「我只要練一定的次數就能進步」的心態,就會很難跟上腳步,畢竟體操教練們在挑選手上場時,能力不到,是無法上場的,所以選手們都得很積極地要求自己的訓練時間與次數,才能跟得上進度。
大學三年級後,毛鐘瑩協助了大學母校,訓練非體保組體操隊的訓練與比賽,又加入了校外競技啦啦隊。同時毛鐘瑩那個時候也是國家啦啦隊選手,他在國家啦啦隊待了十年,才退役轉為各級學校與國家隊的啦啦隊教練,專職訓練選手的基本體操。
帶領國家啦啦隊多年後,毛鐘瑩發現到若台灣要繼續發展像是競技啦啦隊、或是蹦床體操等,體操分支運動的話,基礎體操的訓練需要進一步向下紮根。於是在2015年帶領中華隊奪得世錦賽冠軍後,毛鐘瑩認為,自己已完成一個階段性目標,是時候發展符合他理念的體操空間了。
體操的推廣之路
一般人認為太危險,或是難度太高而難以親近的體操,毛鐘瑩就是要讓他們知道,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運動之一。體操應用在發展中的孩子,稱之為發展體操,以年齡可區分為3~5歲的幼兒體操,以及5~12歲的兒童體操。這類體操並非以培養體操選手第一目的,是將協助孩童發展放在首位,除了可加強耐力、肌力、柔軟性、敏捷性、協調性以及身體控制能力以外,還有助改善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五種感覺統合能力。研究也指出,體操訓練能增強孩子的記憶力,並提升正向情緒。
「孩子練體操後的改變,家長一定看得到。」毛鐘瑩自己有一個剛上幼稚園的孩子,這可以說是他的切身經驗。剛開始練時,毛鐘瑩的孩子對於失敗動作很排斥,會生氣。但在毛鐘瑩的陪伴與開導下,孩子也瞭解這就是學習的過程,看著其他一起練習的小朋友,他也發現成功前一定會有很多次的失敗,所以毛鐘瑩的孩子慢慢地開始接受,也知道要多做幾次才會開始慢慢變好,現在若是失敗了,都能欣然接受,站起來再嘗試。「因為這就是練運動的過程,所以只要是會運動的小孩,都能體會從失敗中再站起來的感覺。」毛鐘瑩希望能從幼兒體操開始,除了培養更多小孩有更好的肢體發展,更能刺激孩子的EQ以及IQ成長。
至於練體操會有長不高的迷思,毛鐘瑩認為,體操項目本身就是個不利於身身材高大者的運動,通常教練在選才、育才時就會注意。國際奧會出版品也顯示,「現役選手」與「中途放棄者」之間,身高有明顯差異,由此可知,體操選手的矮小是人為汰選的結果,並非訓練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