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的意見錯了,會覺得很糗」,這種心情實在是很難釋懷。或許還有「好怕上司會有什麼反應,哪能說什麼意見」、「要是被認為很愚蠢就慘了,所以不敢講」,或是像「如果亂說話被調職,不,甚至丟了飯碗的話該怎麼辦?」這樣的心情。
這樣的反應,似乎是從「世上有『錯誤的意見』」這個前提所衍生而來。但是,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錯誤的意見」之類的看法存在。
但是,不能怪大家會有「錯誤的意見」這種想法存在。說不定有人在小時候說了什麼意見惹人討厭,從此就在心底留下了創傷。此外,所謂的正確答案主義(「凡事都有正確答案」的想法),根深柢固地盤踞在各級學校和社會裡,我想也有人因此而受到了影響。
這並不是各位的錯,大家只是在無意中學到「有錯誤的意見」這個觀念罷了。偶然間學到的想法,只要有心,就一定可以克服。因此,我們再來仔細想想看什麼是意見吧。
既沒有「正確的意見」,也沒有「錯誤的意見」
所謂意見,就是每個人在各自的腦海裡形成的看法。例如,聽到「從2011年開始英語成為小學必修課」,有人會覺得「這是好事」,但也有人會認為「那種程度的英語教育並無意義」。這就是「意見」。如果是英語教育的專家,可能會認為「那種程度的英語教育並無意義」;但另一方面,由於英語的需求日益提升,覺得「這是好事」的人也是所在多有。
意見會因為當事人的立場、經驗、知識或性格不同而改變。就像每個人的立場、性格天差地別那樣,意見也是南轅北轍,不盡相同。也可以這麼說吧,正因為有各種意見,藉由討論來交換彼此的看法才有意義。
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有「討人喜歡的性格」或是「討人厭的臉色」,卻沒有「正確的性格」或是「錯誤的臉色」;同樣的道理,「正確的意見」、「錯誤的意見」之類的看法,也是不存在的。
不是「正不正確」,而是「有沒有說服力」
意見不是用「正不正確」,而是用「有沒有說服力」來判斷的。而所謂有說服力的意見,就是指有確實根據的意見。剛才提到的「小學英語必修是好事」的言論,也要有像「因為最好在小學時耳濡目染,先稍微熟悉英語」這樣的確實根據,才稱得上是「有說服力的意見」。
這時候要切記一件事:大家都贊成的就是正確意見、專家的意見準沒錯等等,全都是無聊的廢話。更別說什麼讓上司打回票,就表示你說的是「錯誤的意見」,絕對沒有這回事。決定意見好壞的,不是「誰」(專家?大多數人?)說了這個意見,而是這個意見說了些「什麼」。
一直著重在「表達意見」上,大家可能會覺得意見這玩意好像是非常特別的東西似的。不過,請回想一下日常的生活。超木訥的人暫且不談,只要活在這世上,我們每天都在交換彼此的意見。
比如說,你和同事要決定午餐地點,你說「烏龍麵好」,而同事說「豬排飯不錯」。你的理由是「因為今天想吃點清淡的東西」,同事則可能在想「下午要做簡報,吃豬排飯討個吉利」。兩個人的主張,當然都是很棒的「意見」。這個時候,(只要同事不排斥吃烏龍麵)大概沒有人會擔心「想吃烏龍麵的主意恐怕不對」吧。
舉這個例子,是想再提醒大家,「表達意見的行為本身,並不是什麼特殊的事情」,而會議或工作場所的發言,也只是日常意見交流的修訂版罷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如何出版《一堂說話課:鍛鍊自己的大腦和嘴巴,把自己推銷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