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完美太難了!朝這6個方向,努力學習當個「夠好的父母」

2015-11-06 10:00

? 人氣

年輕母親帶7歲孩子來諮詢,說孩子會咬指甲,她知道這是焦慮引起,擔心自己是否在哪個細節犯了教養大忌,導致孩子如此創傷。孩子在諮商室裡活潑好動,當然不太理睬陌生大叔,這家庭如普羅大眾,母親為主要照顧者,父親工作忙但假日會陪孩子打棒球,全家一起吃晚餐時不可以邊吃邊看,不可以跳沙發,有規矩有處罰,所以,到底怎麼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年輕母親百思不得其解,也很緊張,她愛看親職教育文,閱讀網路百家,她將那些觀念比對自己的狀況:會不會體罰害了孩子?他對弟弟總是大力拉扯是什麼問題?訓練孩子自己睡是不是有分離焦慮?…作父母要注意的事好多,年輕母親越審視自己越感到焦慮。

其實,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W. Winnicott)說過,「夠好的父母(good enough  mother)。」就行,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夠好的父母,孩子就可以成長為他自己。如果條件許可,當然可以盡其完美,但如果有生活上的限制,就不需為了完美而過份焦慮,因焦慮而有的行為會適得其反。

那「夠好的」教養是指什麼,底下列出六項大原則:

一、確定你的孩子感受到關愛。
孩子要的很簡單,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最後都會有不錯的結果。在質的部分,父母要能常常「表達愛意」,用說的、用抱的,無論年齡多大,都喜歡透過肢體接觸被肯定。在量的部分,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要夠久,即使工作很累沒力氣陪,也盡量一起活動、一起吃飯,看得到彼此。

二、在有愛的關係下,父母請容許自己偶爾犯錯。
教養孩子難免會沉悶無趣、筋疲力竭,有時候我們會因自己壓力過多,而在管教時轉嫁給孩子,很平常的事卻讓我們暴跳如雷,一位「夠好的父母」是能夠及時覺察,並以恰當方式處理自己負面情緒,如果真的不行,就能先離開現場,換人接替管教孩子。

萬一還是不能避免,也請容許自己偶爾犯錯、偶爾失控、體罰、不小心用言語傷害孩子,由於有愛的基礎,偶爾犯錯並不會影響親子關係的穩定與品質。但請要求自己冷靜後找時間向孩子道歉、安撫並解釋原因,除了自己反省檢討外,也以身作則,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情緒。

三、認識孩子的身心發展限制,12歲前都不算完全成熟。
我們大腦的發展,高等功能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同理心、控制衝動、道德規範等,必須到12歲後才會完全成熟,也因此在未成熟前孩子確實有「無法理解」的狀況,確實是「以自我為中心在思考」的,孩子似懂非懂,並非是故意的。

雖然孩子似懂非懂,但仍要教導,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樣,不完全懂但可以靠重複背誦、練習作行為調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