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一個懷疑主義者,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也是經驗性的。
可是,因為懷疑讓生活變得痛苦,所以人不得不去找一些理由去更好地面對這個世界。比如親人死去,人們就會勸未亡人:人死了,沒有辦法改變,可是活的人哭壞了身體怎麼辦?於是,人們因為相信自己的痛苦無法改變事情,就轉移了注意力。
多疑的年代,並沒有孕育出改變世界的人,反而孕育出了一大批盲目樂觀的人。
因為絕望是一勞永逸的,人們覺得無法改變,所以人們的相信變成一種慣性:相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信現在不好,但是以後一定會更好;相信自己的命運,一定會順理成章地受到召喚,得到改變。
勵志話語和心靈雞湯變得如此受歡迎,就像是因為太過痛苦,而不斷地嗑藥,因此一直處於一種輕鬆愉悅的幻覺之中。
無論是懷疑,還是相信。都是生而為人的一種義務,懷疑的目的是去發現那些能夠改變的,相信的目的是為了挖掘出不斷被埋入塵土之中的人性光芒的碎片。懷疑與相信,都不是為了讓人生變得更輕鬆容易,而是為了讓人生變得更加艱難,有了去反抗的道德立場和勇氣。懷疑與相信,都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去到達彼岸的途徑。
*作者為中國當代青年作家,現任《新周刊》副主編。自一九九七年從事文學創作,已出版包括《打開天窗》、《正在發育》、《邪童正史》、《第一女生》、《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等十部作品。本文選自作者與閻連科合著之《兩代人的十二月》(印刻文學)。原題〈一個懷疑主義者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