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巴黎人說他「住在十六區」,就像台北人住在大安區或信義區一樣,你的社會和經濟階層立刻浮顯。從塞納河右岸延伸到凱旋門的巴黎十六區,盡是最具代表性的歐斯曼時代建築,每棟樓房的樓面精心雕琢,大門各具特色,門外老樹成蔭馬路寬敞,打開窗子,藍天白雲,住在這裡心曠神怡,感覺很「安全」,因為你的鄰居都是白人,點綴幾個日本商社外派高階主管的太太和小孩。
十六區的另一個特色是銀髮族多,那一帶髮廊生意好,如同歐斯曼建築,高貴的布爾喬亞老太太非常注重優雅門面。突然間,巴黎市政府買下樓房改建為社會住宅,搬進了一戶又一戶的黑人家庭,從托兒所到中學,非洲小孩都到附近學校上學,不到幾年,整個十六區有了色系的漸層,居民們開始學習「共住」。
大樓管理員金髮馬麗安坦承一開始「很排斥」。因為他們的刻版印象是,「這些人生活習慣不好,會把大樓搞得髒兮兮。」非洲移民家庭搬來幾個月後,馬麗安完全改變觀念,新鄰居很有禮貌,樓梯走廊都很乾淨。她在電視採訪時告訴觀眾:「誰說白人就比較有教養!」
亞瑪嘟嘟是非洲馬里國(Mali)移民,個頭高大走起路來全身震動,她和丈夫小孩一家五口原本擠在十九區一間9坪大的公寓,申請社住好幾年,終於搬進了十六區有個大花園洋台的三房公寓。
如果你到附近的仲介公司打聽,亞瑪嘟嘟的新公寓每月租金市價最少2千1百歐元,她每個月則付約500歐元。「我和我先生都只有基本工資,又有三個孩子要撫養,市政府有他們的計算標準。」
房子大,環境優,學區好。亞瑪嘟嘟為孩子的就學鬆了一口氣,「孟母三遷」是為了孩子,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人際網絡和生活樂趣。亞瑪嘟嘟說,以前在擁擠的庶民街區,雖然有種種不便,「可是比較好玩!」亞瑪嘟嘟很懷念十九區的人情味
巴黎副市長說,要把膚色和文化等「社會元素」融入十六區,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我們在解決住屋問題時,也要把社會平等的思維加進去。」
十六區著名的夢幻鴻禧別墅區(Villa Montmorency)是豪宅聖地,鄰近過去內環鐵道,如今為幽靜的林木綠地,幾十公尺遠有做廢棄多年的歐特依火車站(Gare d’Auteuil),10多年前,巴黎市政府就希望把廢棄火車站拿來興建社會住宅,計畫一出立刻引起在地居民的抵制,他們以都更和環保法規向巴黎法院提出訴願,市政府歷經10年抗戰,2014年終於勝訴定案,立刻動土興建住商混合的樓群,包括177戶社會住宅,托兒所和圖書館。
2015年9月,第一棟10層樓建築的結構體已完工,第二棟樓的進度也超前,預計一年後即可交屋,具有巴黎社會住宅「西進」的象徵意義。以「住宅革命」改變巴黎東邊和西邊的人文景觀,這是巴黎都市發展史的重要事件。
圖文/羅惠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巴黎不出售:人人有房住、生活低負擔的法國好宅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