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種飯局,美其名曰聯絡感情,卻千萬別以為這是友情,充其量也只是魚目混珠的友情而已。感情需要聯絡,就是沒話講卻要假裝一下的意思,所以這種餐會最常去歌手駐唱的啤酒餐廳。康德的請客須知特別註明禁絕音樂,因為音樂對交談是莫大干擾。今日,最常見的同事聚會都有隆隆音樂不停進攻耳鼓,喝爛醉意猶未盡再殺去第二攤唱KTV,可見職場普遍人際關係的品質。
還有一種狀況,赴宴者雖沒明講,動機卻是財經刊物津津樂道的「累積人脈存摺」。說是人脈,意思當然也不是朋友,而是哪天也許彼此有用也未可知。這種關係的基礎是利害,而康德定義的友情卻只講義務不講利害。朋友因有真關懷,真信任,相談才能傾懷朗暢,互相激出新意。相交基於利害,對話一定凝滯於交換訊息、好康相報的層次,「你覺得ㄇ股票現在應該出清嗎」之類,含智量一定很低。
又有一種人,也跟康德一樣熱愛請客,重點卻只是找人吃飯,本人既沒任何襟懷要抒,亦無一事想聽他人見解。你去赴宴就是去湊數,數大數小則無關緊要,反正就是一屁股佔一座位配一套碗盤,如此而已。珍奧斯汀小說《理性與感性》中有一位約翰米道敦爵士,他的邀約總是格外熱情:「今晚大家一定要來吃茶點,因為我們人太少了。明天一定要來吃晚餐,因為我們人會很多。」為請客而請客,言語貧乏就難免強迫敬酒:「不喝完這杯就是不給面子」云云。《世說新語‧汰侈》中的石崇最極端,以斬美人要脅客人乾杯,就是這種東道主。
康德心目中的理想餐敘,賓主間重視的是真友情,年紀職業都不必拘泥。選擇的話題一定要人人有興趣,也不可賣弄學問,讓在座任何人聽不懂。據他人回憶,他的座上賓總不乏商賈、學生、神職、文武官員,年紀也涵蓋老中青。康德還說為了意見多元,在座不該少於美神之數(三),為了人人有機會發言,也不該多於繆斯(九)。話題起頭應是一段敘事,「你們有沒聽說一則新聞」,再來大家各抒己見,再以輕鬆詼諧做終。任何話題都應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不可隨意岔開或打斷。
今日要效法康德,一大干擾就是手機。自從手機變成國民隨身配備,餐敘就常被打斷岔開,一人突然對著機器自顧自哇啦哇啦,把其他人晾一邊。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更糟糕,干擾已不必等電話進來。菜端上來,就有人忙著拍照上傳臉書,有上傳就有別人留言,需要按讚,眼球黏住螢幕的這人還會迫不及待把留言念給大家聽,不管這算不算岔開或打斷。
這時真該有人給他一耳光,這不是崇尚暴力,而是綏夫特在《格列佛遊記》提出的點子。書中有個飛行島,島民對眼前總是注意力極短暫,只好隨身帶一拍打奴,其職責是別人對主人說話時拍他耳朵,輪到主人說話就打他嘴巴,走路快撞到柱子就打眼睛。不過康德大概不會建議君子動口又動手。他若在今日寫他的請客需知,較可能的是請大家關掉手機,或交出手機集中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