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18歲的阿文,已經在想著讀完汽修科之後直接找工作;當其他的孩子正憧憬著異地的大學生活時,他分擔起家裡的生計,盡力地養活自己與生病的媽媽。看在課輔老師的眼裡,阿文真的長大了。而且這個長大,不僅是懂得承擔責任,更多的是個性上的轉變…
爸爸像是過客一樣,在監獄與家中輪流待著,媽媽也只有讓阿文不會餓肚子,管不了其他的事。小時候的他,如果覺得受到嘲諷,總會武裝自己、全力反擊,是個非常衝的小孩。但隱藏在背後的,卻是因為他感受不到關心,而時常帶著焦躁不安的心情面對同學或親人。
讓阿文學著敞開心胸,和媽媽、同學交流感情,是博幼基金會的老師、社工們給阿文的一個小功課。像是和媽媽分享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主動幫同學提餐袋,都讓阿文逐漸放開心中的不安感,開始懂得怎麼去聽別人說話。雖然偶爾還是會動粗,但社工們知道只要耐心溝通,他還是能理解為什麼不該這麼做,或是去想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式。
「督導,我跟你說,我今天數學考75分…」,這是國中時期的阿文少見的好消息。博幼基金會的老師們回憶道,阿文在國中時總是在記過、消過的循環,並擔心是不是能夠順利畢業。
一般的孩子在國中時,都在忙著參加各種活動,以取得好成績來準備會考,但這些都不是阿文的優先事項。能保持不犯錯,就是他最好的表現。而博幼基金會,就是阿文的避風港,讓他在國中時期不至於走上偏差的道路。因為在這裡,有課輔老師協助他面對學習上的困難,有社工師和他一起排解生活的紛爭、讓他不再像小時候習慣以暴力、嗆聲解決問題。
現在的阿文偶爾回到博幼探望老師們,也和他們分享自己的近況。才高二的他,就在感嘆國中時應該更努力讀書,讓自己能成為媽媽更堅強的後盾。和博幼的交集,讓阿文有了不同於爸爸的人生道路。
很多人說讀書不是唯一,但給他們釣魚竿,總比一直抓魚給他們來的好。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這是他們最有可能改變生活的途徑。博幼基金會為了不讓弱勢子女落入永遠的貧困,提供免費的「補救教學」幫助他們。因為孩子的程度與家庭環境都會有所不同,所以基金會藉由「因材施教」的方式,讓每個弱勢孩子都具備基本知識與一技之長,提升他們在社會生存的能力。在這裡的老師們,都期待許多像阿文一樣的孩子,能在基金會的幫助之下,未來有機會自立脫貧,且能照料原生家庭。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