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擔任公職再重回私人公司,薪水翻倍?公務員的產值與工作權

2016-01-15 14:30

? 人氣

該如何將有能力的高階主管留在公職?(圖/Vodafone Medien@flickr)

該如何將有能力的高階主管留在公職?(圖/Vodafone Medien@flickr)

政府部門中的高級主管裡面,有些人本來就在私人公司任職,他們短暫擔任公職,等到加入或重回私人公司後,薪水都翻了好幾倍。儘管有規定政府員工離職後一年內不能對其原任部門進行遊說工作,但是這一道禁令卻漏洞百出......貝克和波斯納,一位是諾貝爾經濟學家,一位是聯邦法官,他們在《說真相的勇氣》中提出看待公共事務的角度,解析美國的現象,也提出許多值得台灣借鏡的觀點:

──波斯納的觀點:「旋轉門」的經濟學

艾瑞克.立頓(Eric Lipton)於六月十八、九兩日的《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討論「旋轉門」的現象,而且特別針對國土安全部討論這件事。根據立頓所言,儘管該部只有三年半的歷史,部裡已經有三分之二的高級主管辭官到私人公司就職,而且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與該部有約在身,或者想要從它一年的四百億預算中分一杯羹的。這些高級主管裡面有些人本來就在私人公司任職,到該部短暫擔任公職,等到他們加入或重回私人公司後,薪水都翻了好幾倍。儘管政府員工離職後一年內不能對其原任部門進行遊說工作,但是這一道禁令到了國土安全部這個單位後顯得漏洞百出,因為離職員工只要一開始不要跟他們原來服務的單位聯絡即可,還是可以對該部其他單位展開遊說工作。這個部門是原來二十二個獨立的政府單位拼湊而成,它們的職責都有互相重疊之處,而且這些單位又各有許多分支部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謂的「旋轉門」應該被堵起來,還是應把它的轉速放慢嗎?有兩個考量因素足以讓我們支持「旋轉門」的現象。首先,曾在公家單位供職者對於政府的需求與程序的了解足以提供有用的資訊,這樣的資訊可以讓政府的承包商與發包政府機構之間配合得更好。其次,因為一段公職生涯後就可以到有利可圖的私人公司,政府不需花費太多成本就可以招募到有能力的員工。因此政府員工可獲得之報酬不只是他們的薪水,還包括他們因為公職而增強的私人部門牟利能力。

但是上述幾點的說服力只適用於那些大半生都捧著公家飯碗的人──也就是那些多年擔任公職,至少一開始從基層職務開始幹起的人。他們在任公職期間累積知識,而領的政府員工薪水也顯得沒那麼微薄,因為他們最後到私人公司去任職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但是這總有些缺點:許多能力最強與經驗最豐富的政府員工都在一般退休的年紀之前很多年就離職,至於那些能力最差的,則是待到屆退之齡或甚至更久,因為政府要開除員工是很困難的。

這種情況也可能會發生人力青黃不接的危機,這點我們在九一一事件的恐怖攻擊後看得非常清楚,政府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大量流失安全人員人力的。當時的恐怖攻擊活動造成民間對於安全人力的需求大增,結果中情局、聯邦調查局與其他國安單位的資深安全官員受到大幅增加的薪水吸引而突然大量離職。翻了好幾倍的薪水對於這些官員來講可以說是意外之財,因為他們連想都沒想過。然而,就長期而言,這些意外之財會變成一種預期心理,也就是說那些能力較強的人會提早看見民間部門的較好就業機會,這促使政府的國安單位可以把這些人納為己用。換言之,因為恐怖攻擊的問題持續存在著,與九一一事件之前相較,為政府的國安單位工作已經變得可多創造出一項人力資本。然而,在此同時,政府的國安機構也出現了員工流動率升高的現象,各單位的幹員品質也開始下降,因為資深的幹員都離職前往民間部門任職,取而代之的都是經驗不足的年輕幹員。隨著人員流動的速率變快,人員品質的問題也會越形惡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