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究竟是什麼?張艾嘉的「可能性」、林懷民的「看什麼是什麼」⋯第一現場的記者,那些所聞所見

2019-01-09 14:25

? 人氣

場面一時之間有點尷尬有點乾,張艾嘉微笑依舊,倒是主持人覺得苗頭不大對,想開口跳下一段話題,卻被張艾嘉制止。她說「沒有關係,我們應該等他想,讓他說想說的。」又過了一小陣子,沈默依然,一旁的工作人員也想出面打斷,又再度被張艾嘉的微笑阻擋,「不急,我們應該等⋯。」相同的過程,就這樣來回了幾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為看傻了眼,我忘了後來男同學問了什麼,也有可能他最終未曾開口。倒是詫異著,前一刻還被「大人們」鼓勵提問、被勸說要有勇氣的主角,下一刻又成了「大人們」眼中搞砸了一切、迎來這尷尬場面的犯錯的孩子。我不禁回頭想,或許男同學手上的那疊紙真的是照本宣科,但也說不定,那真的是他發自內心的好奇。而他往後,還會有相同的勇氣接下麥克風提問嗎?

可以明白,身為「大人們」之一的張艾嘉,希望藝術的「打開」、藝術的「充滿各種可能性」能落實在教育、在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但無可否認,這個社會的框架太多,積習成俗以致忘了從何來又為何起的遊戲規則也太多,時間有限,生存的現實也總是逼人太甚。如果藝術該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有機體,或許它也不該有「標準問題」或符合某人期待的問題。

是啊,「大人們」總不忘鼓勵後輩:要有勇氣去嘗試,在各行各業各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大人們」願意對後輩說:我們會給機會。但那機會的給予是真心開放,抑或仍帶著過分指導的姿態?而我最好奇的是,當有人鼓起勇氣抓住機會,站上舞台、握住麥克風後,「大人們」能不能真心「打開」,去接受那些發展未必符合自己期待想像的最後結局?

走出講座,我在凍人的雨中發現,林懷民那簡單的回答,還值得思索很久很久。

文/汪宜儒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中央社文化+(原標題:【記者在現場】大人的模樣──藝術提醒我的二三事)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