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的小倉庫:《老物潮》選摘(2)

2016-02-14 05:30

? 人氣

喜歡收集老街的照片、描繪當年熱鬧的街景,總覺得,這些影像也保留下來,如今的老街保存才有意義。 (作者繪)

喜歡收集老街的照片、描繪當年熱鬧的街景,總覺得,這些影像也保留下來,如今的老街保存才有意義。 (作者繪)

這些東西,其實算不上是古董,只是曾經伴著我們的老東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部分的人,老早丟了,連何時丟棄,大概也都忘了。

也有些人,一時捨不得丟,留著。但也逐漸不再用它,忘了它。

還有人,遺忘多年後,突然再次看到,想起,回味起來。即便清晨去跳蚤市場追尋,在網路上尋尋覓覓也在所不惜。找到了,似乎就像是尋找回失去的美好、記憶,或是找回一個老朋友。

二十多年前開始收集,說是偶然。也許也是自己念舊性格使然。一個一個收著,等到發現自己染上這樣的癖好,為時已晚。家中已經堆滿老東西,家人也逐漸習慣,甚至開始幫忙物色。親朋好友中有人拆房子搬家,老東西都會主動往我家集中。

而這幾年,發現同好越來越多,彼此交流時,眼中閃著平時少見的光芒。漸漸的,開始了我「人類學」的觀察。我開始好奇,像我們這樣的人,這樣的行為,是社會發展的偶然嗎?或者,它可能是一個集體意識,只是我們沒有認真去發掘。

我收集老東西,喜歡問問題,好奇老東西背後的故事。除此之外,我更喜歡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不同的人,在我分享這些老物收藏後的反應。他們的表情是好奇,或者懷念?是禮貌的鑑賞,還是像是重拾了老朋友般的喜悅?最有意思的是,在彼此進行老物故事分享交流後,過陣子總會發現,也會有些人,悄悄展開了自己的老物收藏不歸路了。

我喜歡觀察人們看這些老東西的表情,最讓我得意的,就是看到他們如同見到老友般的喜悅,如果「時間」、「空間」兩軸錯置,這也是可以算是另類的「他鄉遇故知」吧!這樣的情境,很容易把不同人的回憶勾出來,在我心中,會悄悄搬出一張板凳,開始了我的「聽故事」時間。聽故事偶有驚喜,最大的收穫是,除了聽故事本身的樂趣外,也補足了自己在收藏老物、收藏故事的過程中遺漏掉的許多寶貴資訊。甚至是修正了自己錯誤的猜測。

這些老東西,彷彿就是一種重要的催化劑,或是時間倉庫的鑰匙,開啟了自己心中的回憶庫房,更有意思的,在分享的同時,也開啟了不同的人們心中的庫房。藉由老物分享,彼此的心靈庫房打開,進行了另類的心的交流。我喜歡這樣的感覺,再怎麼嚴肅、不苟言笑的人,一旦聊起他的回憶、老物所勾起的故事,臉部線條都是會柔和的,語氣都會是平和溫暖的。

我常在想,「回憶」老早已悄悄成為一個產業,換上不同的面貌,服務不同人們的需求?這樣的行為,絕對不是單純的念舊、戀舊可形容。我從收藏老物的觀點切入,也有許多人從不同面向切入而不自覺。

看著這些二十多年來被一一收來的寶貝,我煩惱著,如何開始剖析呢?從每一個小東西的小故事,和它如何吸引收藏者的目光,嘗試講故事、找原因,也許是一個方法。

收集老東西,是隨心的,等到收集到某一個程度,開始想研究自己這樣的行為,也慢慢梳理收集的項目。嘗試在類別裡頭找邏輯,慢慢發現,還是有一些道理可循,這樣的軌跡,似乎也反映了一些時代,一些記憶。

收藏對我而言,是內外雙軌並行的。雖然收藏的是「物」本身,其實在心裡,也悄悄開了幾個庫房,分別把它們分門別類的擺著。這些庫房的類型,圍繞在跟自己有關的記憶,或是自己與家族的生命經驗。這些心裡的庫房,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相當的重疊。但除了共同記憶,每個人也應該有專屬的分類。也因此,在收藏的市場裡,存在主流的收藏與非主流的收藏。舊物店的老闆告訴我,有些東西「不要以為賣不掉,只是還沒遇到對的人。」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這本書嘗試把這些老東西分類,分類的模式不是以傳統文物的項目區別,而是以在自己心裡開設的小倉庫來區分。

《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書封。
《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書封。

*作者為懷舊收藏者,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桃園縣環保局長,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國民黨組發會主委。蘇拉圖是他在收藏世界與同好交流的筆名,請見「蘇拉圖ㄊㄨˊ鴉本」臉書粉絲專頁。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