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上中二,程緯發覺朱老師很欣賞他的作文,鼓勵他把文章投到《香港時報‧學生園地》,他第一次投稿就成功了。文章的題目是〈初春霧裏的大水坑〉,模仿朱自清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筆法也學朱自清。中學語文課本裏多的是冰心、朱自清、徐志摩的詩文。為甚麼小學的語文課本,文章都沒有作者的名字?
介紹望夫石、紅梅谷的文章,是誰寫的呢?程緯開始問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朱老師是台灣人,粵語說得有點生硬。她教中國語文、中國歷史。程緯感到朱老師不喜歡日本。她說日本人非常殘忍,殺害了很多中國人。她批評《紅白歌唱大賽》不好看,日本歌「聲震震」不好聽。但程緯喜歡看《紅白歌唱大賽》。不久,他就碰到了「魚與熊掌」這個成語。課本選了《孟子》的篇章。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程緯想,怎麼又是引誘人死呢?他走到圖書館,看《論語》、《孟子》,抄下一些語句,半懂不懂地唸著。
中三作議論文,靈光一閃,他忽然寫下一句文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羅老師用朱筆眉批:「此乃孟子論大丈夫之語。」然而,程緯很快讀到魯迅的〈狂人日記〉。他在山邊書店買了厚厚的《魯迅小說集》,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記〉。他邊看邊用紅筆在新詞旁畫線,學了「發昏」、「青面獠牙」、「白厲厲」幾個詞語。他看不懂這篇小說,但他知道魯迅說仁義道德「吃人」。他感到迷惑。羅老師說:「寫議論文要用語例,你們記一些。」於是,他在黑板上一條一條地寫,程緯一條一條地抄:(1)《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2) 英國詩人布雷克(William Blake)說:「死水有毒。」
這是程緯第二次讀到外國詩人的名字了。去年,剛從中大英文系畢業的郭Sir,當上了他們的班主任。郭sir熱愛文學,和他們談余光中、張愛玲、巴金,還訓練全班學生在周會集誦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程緯除了知道有兩條路,就不知道這首詩講甚麼,只能死背,跟著同學一起唸。他最熟的是開頭和結尾,朗讀得特別大聲: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