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健康的我們,別成了悲虐情緒的帶原者

2016-03-31 05:50

? 人氣

內湖女童命案,警方移送嫌犯之際,派出所現場民眾群情激憤等待。(方炳超攝)

內湖女童命案,警方移送嫌犯之際,派出所現場民眾群情激憤等待。(方炳超攝)

大眾共同拋射出來對病態殺人者的憤怒與敵視,弔詭地,正是加強下一波心理病理的動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女童死亡案件後,對於殺人者的討論引起了多方衝突意見;在此我沒有意思要去強加界定這位殺人者是「精神病患」、或是「毒品造成的精神異常」,那只是名詞上的議題而非實質問題。就一個心理工作者的立場來看,歷次的隨機殺人案件以來,大家一直花了過多的力氣去聚焦在殺人者身上,但實際上真正該聚焦的是:我們這些健康的人可以做些什麼。

當然可以理解大眾一開始為何會聚焦於殺人者,除了事件本身的聳動與衝擊性,再來就是大多數人的直覺想法,會想用類似抵制黑心商品的方法來因應,大家一起譴責、怒罵這些病理行為,希望它能因此就「退出市場」。

但實際上,像敵意、激動、憤怒這類極端情緒的運行和市場機制並不一樣,不是我們討厭或抵制,心理病理就會消失;相反的,由於這些情緒是藉由渲染傳遞,當我們越是以敵意嘶吼對待,反而在整個環境中累積更多的極端情緒。就像對正在哭泣的小孩,大人越是怒罵,小孩會更加慌亂;面對叛逆的青少年,我們越是指責,會讓他形成更強的敵對。在病房工作的我們也知道,若是以鄙視或強硬的態度對待心理疾病者,只會造成他們更嚴重的妄想與躁動。而社會中原本存在著心理層面較脆弱、生活困難的人,屢次這種事件發生時,如果他們所感受到的是整個環境的仇視、暴力、對立,則也容易將他們催化成下一個極端份子。

在學校教育裡,心理與教育前輩一再提倡希望師長們不要示範暴力攻擊的行為給學生看,也是基於同樣的原理,對於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孩,他並不會理智判斷師長討厭暴力而去排除暴力,相反的,他們會直覺性地吸收大人傳遞給他們的粗魯與兇悍。

因此,對於現在很多出現在新聞上的言論,比如因為此案所以想要趕快實施死刑、鞭刑,想要趕快去揍加害人一拳,要大家一起哭泣…等等,雖可理解是出於民眾一時義憤,但從大觀點來看卻是危險的渲染;或者從另一個角度,其實這些激動的民眾,不正就是已經被傳染了悲虐情緒的「帶原者」,正在做下一段的傳染。

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更希望這些言論回歸事實面:台灣究竟適不適合死刑與鞭刑,應回歸法理層面思考;目前的警政與社會福利系統運作是否有效能,應回歸社會管理層面看待。而不宜在基於悲情與仇殺的心態下去做衝動性的訴求。

「謠言止於智者」,也希望「暴虐止於智者」。其實和大家打疫苗來防堵流感的理論一樣,如果有越多身體健壯的人身上帶有抗體,就能共同防堵病毒傳遞到身體虛弱的老人與小孩身上。如果有越多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讓極端情緒到我們身上就中斷下來,回歸到我們能做好的社會照顧與人性思考,就可以減少這股情緒擴散到社會中其他弱勢與困難的人身上。

*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