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情不見得一定如此,總是有可能出現如下頁圖示般的第二曲線:
為成功所蒙蔽
你或許心想,這道理很明顯。但是一個最糟糕而致命的關卡在於,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尚未觸頂時,就展開第二曲線。唯有如此,才能掌握充足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熬過第二曲線剛開始的滑落,也就是投入的階段。如果你打算等到第一曲線到達巔峰後,才開展第二曲線,由於當時第一曲線已開始走下坡,那麼無論在理論上或現實中,都一定行不通;除非你強力扭轉,否則第二曲線絕對無法爬升到一定高度。問題是,你怎麼曉得第一曲線什麼時候快到達頂峰呢?就心理層面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一切都很順利時,我們自然預期情況會持續下去。既然今天是如此的成功,我們怎麼不會預測未來也同樣成功呢?成功往往會遮蔽我們的雙眼,掃除我們的心頭疑慮,不斷自我強化。唯有當事過境遷,回顧過往之時,我們才會恍然大悟,說道:「對啊,那時候正是我們的巔峰時期,當時早就該開始思考新方向。」不幸的是,後見之明往往為時已晚。
我們可能受到第一曲線的成功所蒙蔽,沒有看到新科技或新市場帶來的種種機會,而讓其他人搶得先機。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用許多例子說明這是破壞式創新常碰到的問題,例如柯達公司長期漠視數位攝影技術可能創造的新機會,等到圈外人大舉入侵,代替柯達開創出第二曲線時,柯達悔之已晚。新科技每天都提供開創第二曲線的新契機。無論對教育界、保健業、企業或政府而言,如何看清機會並掌握機會,都是重要的策略新挑戰。
然而當收入、生產力或聲譽都下滑時,通常難以孕育新想法。曾經失業的人都記得當時要重振信心與活力,是多麼困難的事,更別提還要籌足必要資金,投入潛在風險極高的事業了。不只是個人,對政府來說,都是難題,這也是為什麼
凱因斯的忠告——在經濟蕭條時,應該以擴大投資來振衰起敝—直覺上會這麼難執行。在資金短缺時還花更多錢,完全違反直覺。所以時局不佳時,極難落實第二曲線思維。在企業界,這可能意味著你必須和自己競爭,甚至需要將既有產品砍掉重練。所以,公司應該趁景氣還不錯,營運尚未走下坡時,就開始規畫第二曲線。
不容諱言,有些機構和有些人的確從下滑的第一曲線中奮力攀上第二曲線,但他們為了逆流而上,費了很大力氣,也付出極高代價。對組織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得大刀闊斧的裁員和削減開支,進行重組,往往導致高層更替,還有最痛苦的是,需拋棄部分重要的產品和市場。就實務上而言,唯有讓另一家沒那麼多顧慮的企業操刀動必要手術,才可能成功。私募股權公司在重整收購的公司時,往往主張唯有如此,才能找到第二曲線。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第二曲線》,作者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為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他將《第二曲線》獻給充滿不確定的新世代——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並以經濟學的邏輯思考如何突破「盛極而後必衰」的傳統定律,提供亟於創造改變卻受困於傳統的新生代反思的基礎,在人生與職場上不斷創造顛峰與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