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輕世代可能不重視體制,不願將自己的才華和時間賣給無情的企業。那麼仍然需要優秀人才的組織要如何吸引這些年輕人呢?我們的社會應該如何協助年輕人做好準備,讓他們能自給自足的生活在這樣的世界?學校能幫年輕人
做好在體制外生活的準備嗎?家庭是否仍是社會的基石,還是家庭結構也已日益崩解,演變為比較鬆散的關係?電子郵件、Skype、臉書和推特有辦法彌補實質的連結嗎?你真的能信任從來不曾見過、可能也永遠不會碰面的人嗎?
還有一連串問題:我們的社會究竟要靠什麼來凝聚?我們會不會逐漸瓦解為不同的宗教種族?除了戰爭或追求經濟成長,我們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舉國上下團結一心?更大的問題是過去的哲學難題:無論個人或社會,我們究竟為了什麼而努力?追求經濟成長就必須自私自利嗎?我們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成功衡量指標?利他和關心別人,也就是亞當.史密斯所說的同情心,原本就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嗎?抑或需要透過學習而得到?
不過,新思維並非當權者的強項。他們往往固守舊習,過於執著於第一曲線,以致於難以想像還有其他可能的蹊徑。我們應該從自己開始,啟動新思維。我確信每個人都能為自己以及周遭的人(尤其是家人)的人生、為我們所屬的組織、我們生活的社區,甚至我們的國家,帶來改變。我們錯在過度謙遜,一心一意相信當權者最清楚該怎麼做。我過去也這麼認為,直到我有機會教導其中一些人後,我才明白,其實他們泰半都和你我一樣平凡。
如果我們想看到社會變得更好,我們就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人生開始。第二曲線是我們彌補第一曲線所有缺失的良機,我們可以藉此得到救贖,向世人宣告:我們已經從過去學得教訓,我們將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第二曲線》,作者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為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他將《第二曲線》獻給充滿不確定的新世代——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並以經濟學的邏輯思考如何突破「盛極而後必衰」的傳統定律,提供亟於創造改變卻受困於傳統的新生代反思的基礎,在人生與職場上不斷創造顛峰與新價值。本系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