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的內閣會議通過新草案,首度將以北海道作為根據地的愛奴族(アイヌ,Ainu,或譯為愛努人、阿伊努人)定位為「原住民族(日文漢字為先住民族)」。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更在記者會上強調,將努力保持愛奴人的名譽與尊嚴,並傳承給下一個世代,實現多元價值觀且有活力的社會。
但其實愛奴人因為獨特的文化、語言,生活方式與佔日本大多數人口的「大和人」有相當大的差異,導致過去長期遭受日本歧視與壓迫,甚至19世紀的日本政府還明令禁止其風俗及語言。
北海道這些地名都是「愛奴語」
新草案的通過對愛奴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尊重與重視,但也有人開始懷疑,日本政府在此時此刻通過該法案,到底是抱持真心,抑或者只是想把愛奴人當成2020年東京奧運的一種新觀光噱頭?會有這個疑慮是因為愛奴人在過去長期受到日本人的歧視,甚至嚴重到他們想要隱姓埋名,不希望外人稱他們為「愛奴人」。
愛奴人是自古以來,居住在北海道的原住民,其他如俄羅斯的千島群島、庫頁島等地也有他們的身影。至於該民族是多久以前出現的,目前較難考證,目前至少知道他們是在13世紀初開始與日本的主要民族、也就是「和人」接觸,彼此常有貿易上的往來。
愛奴人擁有自己的語言,今日北海道的不少地名,都是源自於愛努語,例如札幌(さっぽろ)就是由愛奴語的「サッ・ポロ」(又乾又大的川)、室蘭(むろらん)則是「小坡道下來的地方」。甚至有些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動畫角色的名字也與愛奴語有關,例如金田一(沒錯,就是爺爺很厲害的金田一)這三個字可能就是來自愛奴語的「キムタ」,還有動漫《黃金神威》中的神威(カムイ)這個詞,就是來自於愛奴族對於寄宿於萬物中之神靈的稱呼。
起初和人將愛奴人的土地稱作「蝦夷(えみし或えぞ)、蝦夷地(えぞち)」,在日本長達數百年的幕府時代政府首腦「征夷大將軍」所討伐的「夷」,就是蝦夷,即為現今所稱的「北海道」,且日本史書上也有不少關於「蝦夷人」的記載,愛奴人與蝦夷人在習俗上也有許多類似之處,因此有一說認為,愛奴人就是蝦夷人,只是該說法在學界仍存有疑慮。
和人對於愛奴人的歧視、壓迫與同化
雖然當時的和人把蝦夷地(現今的北海道)視為日本國土之外的外國來看待,但兩地本就相隔不遠,因此13世紀和人也開始漸漸移居到蝦夷地的部分地區。原本除了貿易外毫無交集的兩地,隨著越來越多和人的移入,兩族終於出現了磨擦。
人數越來越多的和人開始自行將愛奴人的土地「劃歸國有」,本來崇尚自然、相信萬物皆有靈的愛奴人,看到自己的土地與資源被外人侵占自然是不滿,因此曾爆發過多次的抗爭,只是最後愛奴人都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