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引進「心」技術 老年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得救

2017-07-24 18:31

? 人氣

人工支架瓣膜(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提供)

人工支架瓣膜(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提供)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常發生於老年人退化性疾病,典型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包含有心絞痛、昏厥與心衰竭相關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患者的平均餘命就分別只剩下2至5年,一但病人出現心衰竭症狀又合併其他多重器官的疾病時,平均一年的存活率只剩下50%。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瓣膜置換是目前唯一被認為可改善病人預後之治療方式。但傳統外科開胸手術對於年長的患者來說風險較大,且術後恢復需時久,老人家甚至常會因合併其他疾病導致無法開刀。

不用動大刀 小傷口快快好

自2002年法國Cribier醫師成功發表第一例在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施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此一技術就蓬勃發展。這個技術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地高齡者主動脈瓣狹窄治療主流。

台灣衛生福利部也在2013年1月核准該項治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在衛福部核准後隨即投入準備,並在最短時間的半年內得到國外原廠的認可,於2013年12月完成本院第一例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2015年5月也獲得可以獨立執行TAVI手術醫院的認證。

此外,支架瓣膜也一直再改良升級,高醫於今年4月開始使用新一代的支架瓣膜,系統可收回再置放、可以更精準的定位並減少瓣膜滲漏、導管直徑的縮小更能治療股動脈較細的病人;病人也可以使用血管閉合器裝置讓傷口縮小到只有0.6公分,讓病人創傷更小、併發症更少。

高醫團隊有自信 三十日零死亡率

至今高醫歷經了3年多的努力,已經完成了34例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放術,目前仍是南台灣經驗最多的醫院。截至目前為止,雖然有不少困難案例,我們三十天的手術死亡率仍為0%。最重要的是病人在心臟衰竭的症狀及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的改善。

高醫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團隊藉由各領域不同專長的合作,經過術前的討論演練及術後的細心照顧,讓病患能順利完成手術,對於病況較為嚴重的病人,採部分體外循環輔助技術,減少術中危險。

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高先生、心臟外科謝炯昭主任、心臟血管內科邱正安醫師(由左至右)。(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提供)
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高先生、心臟外科謝炯昭主任、心臟血管內科邱正安醫師(由左至右)。(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