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鐵三角
導演 詹姆士艾佛利、製片 伊斯麥默詮(Ismail Merchant)、編劇 露絲鮑爾賈華拉(Ruth Prawer Jhabvala)三人從1963年的【The Householder】開始合作,一直到2005年伊斯麥默詮的逝世,才讓三人將近40年的合夥關係終止。合作【The Householder】時,詹姆士和伊斯麥雖然已成立了默詮艾佛利製作公司,但卻是兩人第一次導演劇情長片及第一次當劇情長片製片,而露絲也是第一次執筆寫劇本,三個人初生之犢不畏虎,開啟了電影史上號稱「最長的合作關係」。詹姆士艾佛利曾表示三人長遠的情誼始於對彼此工作的尊重,露絲鮑爾賈華拉從不干涉電影拍攝及選角,而他則很快學會不要插手伊斯麥默詮集資的過程,並打趣說三人的運作方式就像美國政府「伊斯麥是國會、露絲是最高法院、而我則是總統。」成為了永遠的鐵三角最佳改編劇本。
當艾佛利遇到佛斯特
在【此情可問天】之前,默詮艾佛利已完成了兩部改編自E.M. 佛斯特小說的電影:【窗外有藍天】及【墨利斯的情人】,兩片都得到極大的回響。露絲鮑爾賈華拉雖然不是【墨利斯的情人】編劇,但在劇本編寫過程中仍提供了不少好點子。他們曾經有機會改編E.M. 佛斯特的【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但當時有傳言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導演之一的薩雅吉.雷,想將之拍成電影,因此他們放棄這個想法。最後這部電影並非由薩雅吉.雷執導,而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名導大衛連恩的最後作品。
在他們和【印度之旅】擦身而過後,露絲鮑爾賈華拉說「我真的覺得我們應該試著改編《此情可問天》,這本書有絕佳的故事和角色!」當她提出這個建議時,詹姆士艾佛利其實已讀完兩遍【此情可問天】,最終完成了這部片長2小時20分的完美經典。詹姆士艾佛利將此片的成功歸功於令人讚嘆的演員們,但功勞最大的還是編劇露絲鮑爾賈華拉。由於她本身是位經驗豐富的作家及編劇,因此能夠完美判斷一本小說當中的優、缺點,並將之修改成更適合拍攝的劇本。例如原作中對於巴斯特這個角色的描述不夠深刻,露絲鮑爾賈華拉認為這是因為佛斯特來自中上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甚至他本身的性向也讓他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觀察這些年輕勞工階級的男人們,因此她賦予了每個角色更豐富的內涵,詹姆士艾佛利甚至認為經過露絲鮑爾賈華拉的加強,使得電影比小說更加強而有力。
從「小小的家庭電影」變成「叫好叫座商業電影」
同樣改編自佛斯特的【窗外有藍天】,當年的預算是350萬美元,相比之下最後預算達到1200萬美元的【此情可問天】成為當時默詮艾佛利預算最高的電影,相對地也承受極大的壓力,甚至有傳言拍攝期間曾一度籌資困難。連艾瑪湯普遜都回憶到「每個人都只拿微薄的薪水,每周伊斯麥和詹姆士都非常辛苦地籌措給演員和工作人員的錢,伊斯麥有時甚至會跑去餐飲區親手為我們準備咖哩。」
歸功於在日本擁有極佳票房及評價的【墨利斯的情人】及【窗外有藍天】,【此情可問天】最後獲得日方投資得以完成影片,並成為索尼經典電影部門(SPC)發行的第一部電影。當時SPC強打「默詮艾佛利+E.M. 佛斯特+古裝時代劇」,從一開始的一廳連續放映五週,獲得極好的口碑之後,SPC再將之推廣成100廳,再循序漸進地由一個國家推向另一個國家。這樣的過程持續了幾乎一年,直到1993年二月獲得奧斯卡九項提名,SPC再推廣成500廳。勇奪包含最佳女主角等三項大獎後,票房多了600萬美元的收益,最終在將近15個月的首輪上映期間,票房收益高達26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