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問題滿天飛,為爭取容積只好開挖活化舊垃圾場
其實,近年來全台各縣市一直無法妥善處理垃圾問題,無焚化爐的縣市需委託外縣市處理焚燒,而被委託的縣市因為需處理其它縣市的垃圾,消化量及處理速度便不如以往,同時為求公平起見,也要求委託縣市需協助運回底渣等變通政策,導致各地方政府協談不攏,互丟皮球下造成垃圾四處流浪,造成兩難的局面。火上加油的是全台各地事業廢棄物掩埋場也逐漸飽和,廠商依法要設立新的掩埋場又時常遭受環團阻擋,垃圾問題在沒有對策的情況下,於是就開始陸續有單位提出【開挖活化舊垃圾場】這樣的臨時性政策,希望爭取活化後的容積,來緩衝垃圾流浪和掩埋場面積飽和的困境。
有如未爆彈狀況難預料,開挖活化後續處理難度高
早期台灣垃圾處理多以掩埋進行,尚未有焚化爐時,垃圾統一集中回收後就進行掩埋,那時的台灣環保觀念尚未成熟,不分廚餘、可燃、不可燃回收後的垃圾就開往掩埋場埋。而埋進土裡的垃圾除了一般家用外,還參雜了許多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廢棄物,所以想要活化舊的垃圾掩埋場,並不僅僅是開挖就能解決問題,這些未經分類或尚未穩定的垃圾,實際上的狀況並無法預知,極有可能帶著大量的沼氣或有毒物質,因此想要爭取活化後的容積,除了開挖之外,還得做好後續處理未知廢棄物的程序與工法,其所要花費的時間及預算,事實上可能遠比想像中高。
活化做法緩不應急,可能造成更大的環保危機
活化掩埋場,看似是很有效的方式,但活化的成果真的能夠解決廢棄物爆量的處境嗎? 由於早期垃圾不分類,垃圾一到舊式掩埋場就直接進行掩埋,就算進行活化作業,將垃圾與可回收垃圾分類後,再進行部分焚燒,但挖出來不可燃的垃圾又該何去何從?再加上進行掩埋場活化時,多半未能實際進行環境評估就開始施工,活化過程中因攪動及未穩定掩埋物所造成的沼氣及空氣污染,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環保問題,況且揚塵問題一定也會對附近居民造成困擾
廢棄物處理與廢棄物污染事實上是二回事
會推動活化政策,主因還是因為廢棄物處理設施(如焚化爐、掩埋場)的設置,總是遭到環保團體的阻擾,環保固然重要,但環團應該了解,這麼多的廢棄物污染問題,與廢棄物處理設施的建置,事實上也有絕對的相對關係,在沒有完善的處理設施之下,才更助長非法人士四處偷倒盜埋廢棄物,造成更多的污染問題。若環團總是以破壞環境及生態為由,阻撓處理設施建置,卻又同時希望政府拿出有效無害的方式解決垃圾危機,這種「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怪異邏輯只會讓台灣更加速淪為垃圾及汙染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