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廢棄物議題不斷延燒,焚化爐和掩埋場的議題日漸深入一般大眾的話題,而話題不免圍繞在焚化爐產生的污染以及掩埋場設置的問題。其實一般民眾很難發現,早期興建的掩埋場,在封場復育後漸漸改建成提供民眾休閒遊憩的好處去了。一般民眾對於掩埋場普遍都抱持著負面的印象,其實台灣的廢棄物處理技術一直都領先國際,《華爾街日報》曾報導台灣是廢棄物處理模範,足以媲美國際典範奧地利、德國和南韓。
掩埋場功能多,不只埋廢棄物
掩埋場看似只能掩埋廢棄物,實質上卻存在著諸多用途,國內長期以來都積極地在進行掩埋場封場後的土地再利用,像是台北市有名的福德坑公園近期便有著「臺北能源之丘」——的美稱,除了早期用回收的底沼氣提供給發電廠使用,在去年更利用部分面積來做為太陽光電系統,成為北臺灣最大的地面型太陽能發電廠。位於新北市三峽的三峽碳中和樂園,原為處理三鶯地區家庭廢棄物的廢棄物掩埋場,在歷時7年的努力,進行生態復育並打造綠能屋給民眾參觀體驗,難能可貴的是復育期間竟成功吸引螢火蟲在此活動,螢火蟲需在乾淨無污的環境中生存,更提供學生和一般民眾最好的大自然教材體驗。
而在國外,復育後的掩埋場除了提供休閒娛樂之外,還能改建成奧運場地,最著名的莫過於東倫敦史特拉福的奧林匹克公園(Olympic Park),該公園不僅搖身一變成奧運選手村、設立多個體育場館作為比賽用地,更於賽後作為當地民眾成為日後的休閒娛樂場地。
創造新價值,如何永續經營才是課題
台灣現今已經封閉復育的掩埋場不勝少數,不僅是處理了廢棄物,最重要的是在結束了掩埋的任務後,它還能把重要的土地資源回饋於社會。只要能做好廢棄物掩埋場的規劃管理,它不僅能處理廢棄物,更能創造出另一種永續價值,為台灣帶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