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印象屏東」六堆300歷史承載城市靈魂 印象屏東文化記憶全紀錄

2022-12-30 09:08

? 人氣

六堆涵蓋高屏地區的客家聚落,可說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族群,縣長潘孟安認為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屏東縣政府透過出生於六堆的攝影大師李秀雲、劉森松、劉安明及邱才彥導演的紀錄影像,還原過去六堆的真實生活樣貌,讓古早庶民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重現在民眾眼前,期盼讓新一代客家後生了解文化所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米食文化  客家花布呈現傳統到現代演進

屏東平原是僅次於嘉南平原的全台第二大平原,種植稻米的客家庄呈現出多元的米食文化,如米苔目、新丁粄、粄條等料理,其中鐘家手工製作的客家米其目(即為米苔目),與現在機器化生產方式截然不同,藉由早期影像的紀錄得以讓民眾了解傳統製作過程,還有客家封肉、福菜、貼肉丸等美食,也是過去喜宴上才吃到的珍貴菜餚。

從農業到工業時代有所轉變的,還有六堆地區的服飾,客家服飾以素黑邊藍衫為傳統,結構簡單便於穿著活動,可以看出勤奮儉樸的務實文化,隨著時代進步,生活從忙碌變為休閒,作工精細的花布也隨之流行,成為客庄衣飾的代表。

在居住方面,以祖堂為中心不斷向外延伸的夥房是重要特色,合院樣式的客家夥房中家族成員親密互動,也以祖堂作為生活重心和心理歸屬,隨著人口增多,各祖堂又會聚集成為宗祠,子孫結婚時都會到宗祠前拍照紀念,萬巒鄉的劉姓宗祠是中南部最具代表性、保留最完整的宗祠,建築富麗堂皇,突顯客家子孫對祖先的敬重。

五分車伴隨甘蔗香  敬字亭體現惜字禮贊意涵

在六堆紀錄影片中,呈現了早期屏東稻穀透過牛車、竹筏運送到達達港口,最後由接駁大船送往各地的過程,為農村裡行的文化留下珍貴影像,民眾交通工具轉變也在腳踏車、三輪車、機動拼裝車陸續出現的過程看到時代的進步,其中載運甘蔗的小火車-五分車,在五零年代是很時髦的交通工具,隨著五分車行駛所帶來香甜蔗糖的味道,是屏東市民的共同記憶。

晴耕雨讀是自古客家客家祖訓,勤耕代表踏實求生存的現實生活,雨讀則象徵期許下一代脫貧的內心願景,重視教育的傳統衍生出對文字的敬重,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當天,會舉辦惜字禮贊典禮表達對倉頡造字的感恩,以撿字紙焚燒還天,隨處可見的敬字亭供奉文昌帝君,則為平時丟棄字紙的地方,讀書好學的客庄也孕育出許多台灣文學家,如出身六堆的作家曾貴海。

早期農村中孩童的玩樂也需要勞逸結合,影像中紀錄了孩童在放牛吃草時,與水牛在溪旁嘻樂歡笑的畫面,呈現客庄難得的悠閒風情,至於成年人的娛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民國五十幾年間風靡台灣客家庄的客家廣播劇-笑科劇李文古,因為內容反映底層工農階級心聲,特別受到歡迎,播放時間一到大家就會放下手邊工作專注聆聽!無論是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的生活場景,都在六堆三百年紀錄片-印象屏東中得以保存,讓民眾能一窺過去半世紀以來六堆的文化樣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