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情勢嚴峻,國際產業供應鏈對減碳要求持續增加,國際間實施加嚴碳排放管制措施,政府亦積極推動淨零轉型之產業發展。而在發展綠電過程中,太陽光電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議題,尤其,地面型案場必須砍伐林木或清除地面植物,種樹與種電間的利弊得失,產、官、學和民間團體尚在論辯中。
台灣進入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減碳勢在必行,如何在減碳的路上顧及經濟發展?種樹與種電該如何權衡輕重?在落實世代、環境及公正轉型之下,是否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各界持續透過科學證據,提出不同的因應之道。
能源轉型是趨勢 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快速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台灣作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推動淨零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勢在必行。蔡英文總統於今(2023)年2月公布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 5月再公布「環境部組織法」,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正式升格為環境部,顯見「淨零永續、韌性家園」作為政府治理的願景目標十分明確。目前國家能源轉型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作為永續發展原則,將透過極大化再生能源的運用,如風力、太陽能、地熱、海洋能、生質能等,逐步降低電力排碳係數,朝電力系統淨零的目標邁進。
台灣目前發展綠能的主力為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亦為世界各國發展再生能源優先選項,依據統計,2022年我國總發電量為2,882億度,再生能源發電量已達238億度,占總發電量比重為8.3%,年增高達36.2%;且近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平均年成長14.0%,其中,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分別平均年增45%及135%,成長最為快速。觀察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近5年平均年成長率,我國為21.9%,高於全球平均的9.1%,與亞洲主要鄰近國家相較,亦高於南韓18.9%及日本6.9%。
為減緩經濟衝擊 提升綠電刻不容緩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歐盟與各國即將課徵碳稅將對台灣產業帶來巨大影響,發展再生能源能大幅降低出口產品之碳排和減少碳足跡,為無法避免且必須面對的狀況。台灣過去仰賴的電力來源為核能和燃煤,在經過日本核災之後,民眾也提高對核電的風險認知,而燃煤雖佔發電量30%到40%,相應而來卻是十分嚴重的空氣汙染,相形之下台灣有豐富天然資源,應該思考如何運用再生能源來解決全民的用電需求,而風力和太陽光電擁有技術成熟、建置速度快的優勢,價格亦因法規推動及普及率提高持續下降,是滿足國內再生能源需求的可行方案。
經濟部能源署強調,政府透過供給面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提供企業所需之綠電來源,降低電力排碳係數,也協助業者使用綠電來降低產品碳含量,同步在需求面健全綠電交易市場;截至今年7月,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合計13.48GW,成長為2016年1.92GW的7倍,據統計,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95公斤CO2e/度,已降至2005年以來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