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與生態的共存密碼1 氣候變遷下的策略與挑戰 生態與綠能如何達到雙贏

2023-11-17 12:23

? 人氣

2018至2022年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量逐年上升。資料來源/產業經濟統計簡訊《431》新聞稿(圖/風傳媒製)
2018至2022年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量逐年上升。資料來源/產業經濟統計簡訊《431》新聞稿(圖/風傳媒製)

能源署指出,截至今年9月太陽光電累計裝置容量達11.5GW,已達成2025年20GW目標的58%,雖然受到俄烏戰爭等國際情勢影響,2022年太陽光電模組安裝量仍達到了2.52GW,達成年度新增目標並創下單一年度新高;風力發電部分則有3座離岸風電場已完工,另有5座風電場刻正施工中。截至2023年9月累計完成256座風力機安裝,裝置容量達2.02 GW,政府將持續朝向達成2025年5.6 GW政策目標努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太陽電與離岸風電為臺灣再生能源發展主力,目標於2030年達成31GW的太陽光電裝置和13.1GW的離岸風電裝置。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圖/風傳媒製)
太陽電與離岸風電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主力,目標於2030年達成31GW的太陽光電裝置和13.1GW的離岸風電裝置。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圖/風傳媒製)

面對廣大林地 其實造林與光電並非零和一

台灣地狹人稠,在發展光電過程中,勢必得面對部分林地是否轉型為光電案場的議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森林產業組張偉顗組長表示,森林本身具有生態保育和經濟價值,林木可以大量吸附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固碳效果,未來會持續營造國有林地、並以獎勵輔導造林計畫,鼓勵民間企業團體優先推動坡地造林。但反之,從政策角度來說,造林雖為長期且循環性之永續利用,但平地造林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在2013年完成,且相較之下同樣面積的造林地,建置光電設施能有效降低碳排,產出更多潔淨能源,因此,不能用狹隘且無科學證據的角度比較種樹及種電的效益,兩者都需要經過適度規畫、研究調查做出綜合判斷,讓森林存續與光電發展達到平衡。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森林產業組張偉顗組長說明,種樹和種電不能用狹隘的角度比較,兩者都能有效減少碳排。(圖/陳逸群攝)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森林產業組張偉顗組長說明,種樹和種電不能用狹隘的角度比較,兩者都能有效減少碳排。(圖/陳逸群攝)

能源署則秉持農漁為本、綠電加植為主軸,以「土地複合利用精神」為原則推動潔淨能源,包括台糖大林糖廠薯光計畫、農業部與台電合作的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義竹工作站等皆已併網發電。能源署表示,為評估農電共生之可能性,目前正積極進行農電試驗,藉由蒐集科學證據,作為後續擴大發展之基礎。而針對地面型光電則採取閒置土地活化,引導業者於特定專區進行光電設置,優先規劃已整治汙染土地、國有非公用土地等無環境生態爭議的場域;漁電共生設置則屬自發性質,由業者、地主及養殖戶三方同意後進行,經經濟部、農業部及內政部三方共同合作,確保光電設施之建置與環境、社會共存共融,至今已公布2萬905公頃漁電共生專區。

地球公民基金會從永續的角度觀察,農村地區或偏鄉有太陽光電可以減少災害損失、強化韌性與能源自主,發展太陽光電與糧食生產不是二選一,很多問題可以透過管理和法制化來解決。基金會也作出相關評價報告,針對光電選址與生態保育、中央地方政府的行政機制有所梳理,應該要評估的是,什麼形式和條件發展光電才不會影響糧食生產?透過擴大資訊公開,促進民眾參與和社區溝通對話,讓綠能、農業、生態保育取得平衡。

地球公民基金會也表示,平地造林雖然已經成為當地生物的棲地,但同時森林的面積很大,會同時存在條件好或不好的土地,或是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需求,涉及層面專業且廣泛。應該透過機制進行篩選,將適合物種棲息的區域與適合光電發展的區域劃分開,盡力達到兩者的平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