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10 秒全球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專家指出「患者易延遲就醫」,台灣啟動早期介入計畫

2018-09-27 10:53

? 人氣

衛教人員正在示範如何正確操作行動肺量計,進行早期評估(圖/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衛教人員正在示範如何正確操作行動肺量計,進行早期評估(圖/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世衛組織估計全球約十分之一40歲以上成人為肺阻塞所苦,每年奪走全球約300萬人寶貴生命。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7位,《2017年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指出, 40歲以上成人約6%-8%罹患肺阻塞。2016年內政部人口統計推估,台灣約有88萬人罹患肺阻塞,但尚未就醫診斷的人數竟達半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肺阻塞初期與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症狀極為相似,易因輕忽症狀而延遲就醫,發現時己成中重度,增加急性發作致死或住院插管治療風險,已故知名藝人孫越「孫叔叔」生前便深受過去長年吸菸引起肺阻塞之苦。

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醫師表示「若能早期發現、介入治療與疾病管理,將助益於肺阻塞患者照護與提升生活品質,同時大幅降低醫院和健保體系總體醫療成本」。

遠離肺阻塞 「早期確診,早期介入」是關鍵

吸菸為肺阻塞的主要危險因子,患者易有慢性咳嗽、濃痰、喘鳴、運動易喘等病兆,嚴重時,甚至出現肺功能快速衰退、急性發作頻率漸增、呼吸困難等症狀。多項臨床研究顯示,肺阻塞早期進行介入性治療、戒菸及管理,有助於減少急性惡化頻率並降低醫療成本。

目前台灣肺阻塞患者就診率僅2%,多數患者錯失早期治療良機。建議持續3個月以上「咳、痰、喘」且長期抽菸的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把握確診後的黃金治療期,守護健康肺功能。

圖一、阻塞高危險群早期評估與介入流程(圖/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圖一、阻塞高危險群早期評估與介入流程(圖/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台灣啟動「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個案早期介入模式發展計畫」

林孟志醫師指出「肺阻塞認知不足」為早期確診不易主因,且目前肺功能篩檢普及性尚低。

107年國民健康署推出「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個案早期介入模式發展計畫」,主要任務首重肺阻塞高危險群早期確診,將學會開發COPD-PS問卷結合各層級醫療院所,評估肺阻塞高風險族群,針對異常者轉介肺功能確診,以提高肺阻塞確診率。同時透過每年11月「世界COPD日」進行全國性宣導,幫助民眾認識肺阻塞,灌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社區醫療群發威,全面提升「肺阻塞」防治

「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個案早期介入模式發展計畫」將與健保署「全民健康保險肺阻塞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進行串聯,疾病早期即介入肺阻塞疾病管理模式,自高危險群評估、確診、治療至管理層面進行整合,運用分級醫療及雙向轉診機制,全面且連續性的推動肺阻塞防治。

另透過問卷評估高危險群策略導入基層診所,積極促成肺阻塞高危險群防治在地化、普及化、親民化,由基層診所從頭把關,輔以雙向轉診機制,一級院所作為支援後盾,期望達到「早期確診、早期介入」目標,共同為全民健康努力。

圖二、「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個案早期介入模式發展計畫」全台試辦院所(圖/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圖二、「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個案早期介入模式發展計畫」全台試辦院所(圖/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