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資源,通常是偏鄉孩子們極重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學習來源。然而,偏鄉小校普遍師資人手較不足,教師備課負擔增加;同事流動率亦高,經驗難以延續。這些都是一線教師們推動數位閱讀時,經常面臨的挑戰。
閱讀訓練本是一條長遠之路,該如何穩定孩子們的學習呢?透過「領航導師」的經驗帶領與支援,桃園、台南幾所偏鄉小校的數位學習推動之路,因而能從「短期計畫」向下紮根為學校的「傳承文化」。
他們藉由「共同排課」與「共備教材」策略,連貫校內的學習與互動資源,讓計畫能融入學校既有課程裡,活化教學;同時,運用「領航導師」的系統化回饋,連結他校前輩們的經驗,不僅獲得經驗傳承與心理支持的強大後盾,也能扭轉原本限制、發揮偏鄉小校優勢。
偏鄉小校,卻是偏鄉孩子的生活與文化中心
放暑假了。桃園新屋區北湖國小校園裡,仍看到不少學生。老師們說,這附近沒有圖書館、社教館等其他學習場域,多數學生仰賴學校暑期與民間基金會合辦的課後照顧班,因此幾乎天天來學校報到。「對他們來說,學校就像當地的文化中心。」
那如果不來學校,只待在家裡呢?「這裡的弱勢學生比例高,家長工作又忙碌,比較難顧及孩子的學習。」由於偏鄉孩子們家庭學習資源較不足,在校期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數位閱讀學習,也極可能中斷。
同屬偏鄉小校的台南樹林國小,教師陳秀梅也觀察到類似狀況。於是,推動數位學習計畫邁入第四年的樹林國小,除了在學期間,每週固定排兩堂數位閱讀課,還額外爭取寒暑假期間的數位學習補助資源,讓想繼續練習閱讀的孩子,不因假期而中斷;開學後,也利用放學後四點至六點期間,輔導假期間進度落後的孩子。
學校的數位學習佔據孩子如此多時間,是否曾有家長不解?陳秀梅表示,樹林國小隔代教養與單親比例高達半數,孩子的家庭支持普遍較為薄弱,「但它的另一面優勢則是,家長非常信任學校,完全放手讓我們做,也願意讓孩子每天長時間待在學校。」
儘管已獲家長信賴,但在推動數位學習計畫前,樹林國小仍以隆重規格舉辦班親會,向當地家長們一一介紹該計畫目的為何、數位閱讀文本與坊間所銷售的一般閱讀測驗有何差異,甚至連學校獲得多少計畫經費補助,都公開說明。
當學校資源成為偏鄉孩子們極重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學習來源,一線教師們因而費盡心思規劃教材。然而,偏鄉小校普遍師資人手較不足,教師備課負擔增加;同事流動率亦偏高,經驗難以延續。而閱讀訓練本是一條長遠之路,該如何穩定孩子們的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