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兩岸關係在小英上任後能否維持穩定,乃是其產業政策成敗的關鍵。弔詭的是,兩岸關係是小英最不願碰觸的敏感領域,卻成為其發展經濟的關鍵。這方面顯然將是小英執政後的最大難題。
持平而論,民進黨的獨派立場與主張固然未曾改變,但在小英的帶領下逐步走向務實,成為中國政府可以期待的對手。因此在520就職前,雙方顯然都不願意把話說死,一直保留迴旋轉圜的空間。
但是台灣近幾年政治氛圍丕變,一股政治力量在洪仲丘、太陽花事件後崛起,表面上打著公民意識覺醒旗幟,實際上卻是民粹當家,在島內抗爭有理,對外則逢中必反。
這股力量在台聯式微後,以時代力量作為代表,結合激進獨派舊勢力與所謂天然獨的年輕世代,對中國表現出更加決絕對抗的態度。他們雖然只有5席,但已是國會第三大黨,而且聲量特別宏大。
尤其是在兩岸議題上,反對服貿、貨貿,中國產業對台企的購併參股,特別是台灣經濟支柱的半導體產業,更被視為中國不可碰觸的禁區,因此反對開放中資參股台灣IC 設計產業,甚至以中國觀光客消費力弱、破壞力強為理由,不惜讓觀光業萎縮,也要限縮象徵中國崛起的中國觀光客進入台灣。
他們更主張要把兩岸監督條例的「兩岸」改為「兩國」,企圖偷渡「兩國論」,而且法律效力溯及既往。如此一來,必然激怒中國,原就復談不易的服貿、貨貿將會陷入僵局。未來兩岸產業合作壯大,聯手進軍國際市場的路徑將被阻斷,甚至淪為兩岸產業相殘的局面。一旦落此下場,小英的五大創新產業的建構,不但缺乏海外市場,更徒增來自對岸的競爭對手,陷於艱苦經營局面,最後必一事無成。
更嚴重的是,時代力量的台獨主張,不是「角色扮演」,並非跟小英扮演黑白臉,而是政治信仰的真情流露。
如果他們的力量薄弱,或許只能喊爽的,但是挾著選舉的勝利,以及這些年來白色力量抗爭、公民意識崛起與天然獨年輕人增加,時代力量確實代表一種社會的輿論與心聲,擁有龐大堅實的社會基礎。
所以當他們扮演兩岸政策監督者,要的不僅是煞車的角色,更是推翻賽局的破壞者。日前在以反中著稱的經濟民主連合舉辦的太陽花學運座談會上,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即向小英拋出訊號,質疑民進黨對北京維持戰略模糊,對貨貿談判不表態,「民進黨真實態度是什麽?」
他揚言,民進黨政府若接受貨貿談判結果、重啟服貿,除引發公民團體質疑,越來越「天然獨」的青年世代也會有所抗拒。
由此可見,這些民進黨對抗國民黨時的最重要夥伴,如今已經變成民進黨打倒國民黨後施政的最大絆腳石。島內反馬人士的一貫論調,就是馬太過於向中國傾斜,依賴中國,才把經濟搞壞,這是倒果為因的扭曲。台灣經濟的崩潰,並非自今日開始,8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後,又面對高工資、高土地價格、多抗爭的不利環境,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中國提供低勞動成本與租稅優惠作為續命仙丹,台灣產業外移無路,經濟早就像日本一樣迷失,豈只二十年?
持平而論,馬英九執政以來唯一的可取之處,反而正是備受批評的兩岸關係。他堅定不移,不畏壓力,提升兩岸關係達到前所未見的緩和與高潮;相對的,馬英九的失敗,大部分是無能與內政問題,例如所得倒退、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他的兩岸成就因此被抵消了。
現在看來,小英的優勢在內政改革,但是,她若不能擺平同盟軍內的反對力量,讓逢中必反的聲音一直擴大,其發展經濟的目標注定失敗。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05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