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兩岸醫療服務交流中的台灣醫管輸出

2016-04-26 05:50

? 人氣

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醫療技術的缺乏也是長照發展的潛力區。(來源;新光人壽長照網)

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醫療技術的缺乏也是長照發展的潛力區。(來源;新光人壽長照網)

商周1480期的封面報導,彰化基督教醫院以醫院管理輸出影響大陸許多醫院,引起許多的注意與討論,因為跳脫對醫院所做事情的既有印象。對台灣的許多醫院來說,這已不是新鮮的事,只是用什麼管道、交流模式與深入的程度不同。近幾年政府也因注意到此發展,依2013年10月工商時報的新聞報導,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以及其他委員,在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中即提出,醫管輸出的標的是以服務為主,政府應盤點服務能量並有全面性的策略措施;同年同月,衛福部也成立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希望以醫療管理帶動藥品、醫材及相關產業。衛福部新聞稿指出:「透過醫療管理服務輸出,扮演健康相關產業的具體通路與經銷商之角色,有效帶動整體台灣醫藥生技健康產業之發展,增加白領層級就業機會。此舉得以使台灣高水準的醫療品質發展到國際,即是醫管產業整案輸出。何謂醫管產業整案輸出?透過關鍵知識系統與核心技術,將醫管know-how、技術及產品進行模組化與流程整合,並以total solution的方式將其移轉予海外輸出對象,使整案輸出的項目得以複製並達有效運作」。看來除了國外人士前來就醫的國際醫療發展外,醫院似乎可從醫管輸出的方向上,帶出不同的國際醫療模式。不過,因為時間上醫療院所走在政府的前面,民間所開展的醫管輸出以目前的成果看來,也尚未有政府所期待的,結合產業或帶動相關產業的「醫管產業整案輸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BW-1480-3-彰基院長郭守仁(圖中著白袍者)打造「金牌顧問團」進軍中國市場,用新思維打破台灣醫療崩壞困境。(攝影賴建宏)
彰基院長郭守仁(圖中著白袍者)打造「金牌顧問團」進軍中國市場,用新思維打破台灣醫療崩壞困境。(攝影賴建宏)

或許醫療院所的主事者,大概也很難想像有一天在醫療的本業以外,竟然可以兼做此項服務;在原本低迷的健保環境底下,發現不無小補的自費市場,平時習以為常的作業方式內容,可以轉換成知識商品。問題是,做的好是否就能轉換成知識輸出?模式是否可複製?以目前發展的模式,除了投資設立醫院外,大致包括委託經營,顧問輔導,參訪交流,觀摩見習;形式上有醫院成立專責部門、直接成立顧問公司或例如彰基與當地合作成立公司。當然不同主事者的想法策略,會有切入市場方式的不同;也因為對發展大陸市場的目的與想像認知不同,會隨著時間推演所產生的機會與投入的深淺,而有不同的發展結果。不過大家都同樣須致力,如何將實務累積出的經驗轉化為有系統的管理知識。台灣從過去的製造業輸出,到現在的服務業「知識」及「人才」的輸出。不同於科學技術有專利及核心技術,人文知識的質化概念一直被認為不容易衡量,那管理知識如何輸出?上課的投影片資料給了或觀念說開了,會不會就被學走沒價值了?

知識可分類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知識要有系統的整理出來,面對的困難是把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雖然概念上有具體轉換之理論步驟,但隱性知識仍不容易傳遞教導,在身邊觀察感受或許是一種方式,依個人領悟不同,內化程度所帶來的轉換改變也需要時間消化才能「外顯」,而此「外顯」並非就代表可成為顯性可被學習複製。不過,趨勢上,大陸對醫管已從原本的走馬看花比較,開始改為深度的探索了解,或許從無到有只要學到幾分,可以感受到其進步的幅度了。這是台灣醫管的壓力,也是許多人一直在講的:醫管輸出的榮景只剩兩三年。不把握機會對接,他們不來這裡學,也可以去其他地方學,這也是普遍的了解與觀點。於是大家為了得到學員滿意的回饋,加上台灣人原有的做事態度,也加上學員展現的積極學習態度,每年來台的交流團數達1千多團,在語言和相近的華人文化上,滿足了對方的需求。結果,這樣的實質內涵與大陸2萬4千多間醫院的市場,造就了截至目前尚未趨緩的交流盛況。所以,榮景是否真沒幾年,還有待觀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