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兩岸醫療服務交流中的台灣醫管輸出

2016-04-26 05:50

? 人氣

在交流中倒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至少就我個人在座談回饋中,他們最常提及的心得收穫是服務的文化內涵。這回應了上述隱性知識須透過來台實際接觸、觀察、感受,了解他們所欠缺的,也讓我們認知在醫管輸出中的核心價值所在,除了知識的傳遞外,的確要見過才能體驗和了解雙方的差異,要經驗過才能對同一詞彙有共同的具像概念。所以,他們透過可看見的硬體規劃設計,可聽聞的服務態度、流程設計、作業方式等意識所表現的,對什麼是以病患為中心的價值信念作了詮釋。我們曾以"如何以員工關懷塑造高素質的組織文化與員工"為題,引起聽講者極大的回響。這是Schein的組織文化冰山理論中提到的,文化可表現在「人造物」(可看見)及「信奉價值」(意識),屬冰山上的兩個層次,另一最底層的是「默會假設」,默會假設是隱含在冰山下的最大部份,屬潛意識這種既不可見又難以聽聞的部份。這是最不容易直接被複製的,也是交流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就如商業周刊副標題提到的「影響」,只是不見得是影響13億人口,但他們回去若能有部份知識的轉化,可確定的是會朝提升對當地民眾服務水平的正向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樣的作法是否能商品化,以擴大市場服務而獲得更多利益,則有待研究。但倘若能融合醫院管理思維及營運流程所呈現的資訊系統,或許是發展的另一條路。醫院的資訊系統設計,是為使病患得到更順暢的流程、更安全的醫療品質服務,也使操作者有效率、不出差錯的執行,是奠基在知識上的工具,技術性的操作無法反客為主,取代背後管理與流程的思維。只是台灣的醫院系統,過去在設計上均僅是為服務自己醫院,這種客製化量身定作的系統,如何克服當地市場界接的規則,轉換應用到大陸醫院,是這條產品路上所擺的障礙,但卻是較可利用的優勢;市場雖被幾家大陸軟體大廠所把持,但人才的結合和從單點切入卻也是台灣可考慮的策略。

風數據,長照專題,老人-林韶安攝
風數據,長照專題,老人-林韶安攝

演變至今,大陸以一貫有錢就可以買到的思維,台灣也從中尋找可獲利的模式繼續互動。於是產生另一個值的注意的議題:人才的輸出。一些醫院的主管或退休的醫護行政人才,也變成穿梭兩岸的空中飛人,有些甚至就被當地醫院或集團請去擔任主管或顧問,價碼當然比台灣高出不少。許多資深或醫院管理的中生代,或者年輕的一輩,相繼投入這個蓬勃發展需才若渴的市場。對一些從事醫院管理行政工作,曾經歷過健保開辦醫療業務發展成長的人,面對台灣健保的壓縮,逐漸讓這些專業的人才看不見醫院管理的未來;也在現在低迷的時期,讓每年醫務管理相關科系大學及研究所的畢業生,很難進入此領域的就業市場。大家除了寄望台灣的長照保險開辦,所可能帶來的機構管理職缺外,此次的商周報導,或許對學校的老師及學生們,開拓了另一個可能發展的領域。畢竟大陸的大學還沒什麼醫管科系,更不用提大陸高齡化的市場,所帶來方興未艾的長照需求或醫養結合,也提供了嘗試的機會。我接觸過北京清華大學醫管所的研究生,國家投入經費,讓他們除了在上海北京的三甲級醫院實習外,也可以到海外看看,學校還給予實習生活補貼。這是大陸醫管黃埔初期的學生,能與一流學府的優秀學生上課互動,是很新鮮的經驗。也讓我思索,台灣的醫管人,不管是有經驗或年輕的畢業生,若要他們在起步的環境中有機會找到一席之地,醫務管理師的國家認證是一條需要走的路,因為即使在那文化與職場政治,作業方式與工作習慣均不同的海外環境,核心價值仍能被認定。

盼大家能從兩岸的醫療服務,這種中性的交流互動中,在人文關懷的重要基礎上,能找到更多彼此互利的模式。

*作者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 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