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最重要的業務是幫助「網紅」打造自己的服裝品牌,再銷售給粉絲。徐子涵的團隊中,有專業的設計師、專門負責線上銷售和售後服務的人員,甚至還有代工工廠。這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公司成立至今,一直都處於盈利狀態。
光大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網紅經濟」已開始受到投資界的青睞。一方面,市場規模極其可觀,估計超過千億人民幣;另一方面,目前的盈利模式可複製性強,成本較低,市場以內生性消費為主,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個別市場份額較大的「孵化器」公司甚至已經獲得了風險投資的A∕B輪資金。
徐子涵注意到,「網紅經濟」的消費群體主要是「90後」。事實上,她旗下的「網紅」基本上也都是「90後」,只有一名「80後」,但也是出生於1989年。「90後正處於自我認知形成的階段,充滿好奇心。「網紅」展現出來的新奇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有特別的吸引力。」
徐子涵說,與明星藝人相比,「網紅」更加生活化,會呈現出喜怒哀樂的情緒,讓粉絲感同身受。而在設計產品時,他們會充分與粉絲互動,採納他們的建議,讓他們有一種參與感。
在任丹陽和於瀟看來,「網紅」比較沒有距離感,閒暇時刷刷微博,欣賞一下她們發的美照,看看搞笑影片或美妝介紹,不失為一種消遣。至於她們賣的東西,「直接在淘寶上搜的話也有,不過還是要分辨真假,在她們那裡還算是有一些保證吧。」21歲的大三學生李麗麗說。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於瀟發現許多她曾經喜歡的「網紅」其實並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光鮮,反而有些比較「空虛」、「膚淺」。但她認為,許多同齡人並不像自己這樣「理性」,「有些粉絲會覺得他們喜歡的網紅說的一切都是對的,賣的所有產品都特別好,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根據《網易財經》在去年雙十一的淘寶統計資料,知名的網紅店鋪竟能衝出2千萬至5千萬元的銷售額,粉絲們崇拜網紅的經濟效應可見一斑。徐子涵說,其實自己也並不是特別理解「90後」對「網紅」的狂熱,身為「80後」的她從沒有崇拜過任何「明星偶像」,「我們招聘的工作人員都是90後,因為他們更清楚『粉絲』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