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和教練機的製造,更為複雜,也需要更高科技。我們如何保證未來能免於這些「體制性」的弊病?
聰明使用國防資源
是否造成資源的浪費?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滿足需求?如何用最少的經費達成最大的效果,是多數國家面臨的挑戰。
台灣若投入至少四千億元製造潛艦,會產生何種情況,目前無法斷言。不過其他國家的經驗值得參考。澳洲於一九九○至○三年自製了六艘潛艦;儘管從瑞典獲得完整的設計藍圖,工程仍然延誤三年半,超過預算,而且成品無法滿足作戰需求。美國前國防部海軍助部長克羅普西指出,比起澳洲同期製造的軍艦,潛艦的供應鏈需要三倍多的廠商,開工前就需要三萬三千張設計圖。潛艦的製造複雜,除了壓力殻,核心零件包括戰鬥系統、聲納、發動機、水下通信、電力系統等,螺旋槳的設計也是高級技術,因為俥葉會帶動空蝕,引起噪音。潛艦的價值在於隱密性;不夠安靜的潛艦成為水下活靶。這是澳洲自製潛艦最大的問題。重新設計、機械維修,造成妥善率受損,最嚴重的時候只剩一艘潛艦可以執行任務。結局是:澳洲去年編列預算進行大規模的海軍升級,預計新增的十二艘柴電潛艦,將全部對德國、法國與日本招標。
「國造」計畫的另一半是六十六架教練機的研製。至少七百億元的成本比向國外採購高出數十至一百億元,而且藍圖尚未設計。市場上的教練機已有超過十萬小時的安全飛行紀錄;台灣首次設計的國造機,對飛行員是否有足夠的安全保障呢?
更重要的問題是:依照台灣的戰略規畫,每年需要訓練幾位新進飛行員?如果數額不多,是否需要六十六架教練機?自行設計藍圖、製造訓練機,是否造成資源的浪費?即使有能力製造,台灣教練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無法把握。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滿足訓練需求?
如何用最少的經費達成最大的效果,是多數國家面臨的挑戰。新加坡的星光部隊每年來台灣訓練跳傘。荷蘭因為裝甲預算不足,將機械旅編制在德國軍隊的裝甲師下,演習時操作德軍的坦克車;另一方面,因為荷蘭海軍有豐富的經驗,德軍則將八百成員的海巡營,併入荷蘭的陸戰隊一起訓練。
過去三十五年,十三個國家的戰鬥機飛行員在美國薛普爾空軍基地一同培訓。各國依照學生比例分攤訓練費用,共同使用二四○架教練機。不同國家的教官與學生一起接受五十五週的訓練及演習,全程以英文教學。《歐洲北約聯合噴射機飛行員培訓》計畫(ENJJPT)至今已有約七千名飛行員畢業,這不但降低個別國家的培訓成本,提供更好的訓練環境,而且建立教學標準,提升共同作戰能力。